首頁 ZETAIL X 耳機、喇叭 SONY WF-1000XM3 主動降噪真無線藍牙耳機 開箱體驗:短小精悍,瑕不掩瑜
耳機、喇叭SONYZ+TECHZETAIL X

SONY WF-1000XM3 主動降噪真無線藍牙耳機 開箱體驗:短小精悍,瑕不掩瑜

892
SONY WF-1000XM3 主動降噪真無線藍牙耳機 開箱體驗:短小精悍,瑕不掩瑜

Z+點評:這是目前市面上降噪能力最棒的真無線藍牙耳機。


本文目錄

1. 前言
2. 客觀綜述

3. SONY WF-1000XM3 基本資訊、規格
4. 開箱、外觀與設計
5. 配戴感受
6. 功能與使用體驗
7. 延遲與連線穩定度
8. 降噪與隔音表現
9. 聲音、續航表現
10. 尾聲


如果你曾經用過 Apple 的 AirPods,或甚至你現在就戴著它閱讀這篇文章,一定都對它糟糕的隔音能力印象深刻,當然,這不能怪它,是配戴舒適的「耳塞式設計」使然。然而,AirPods 的拿下單耳自動暫停音樂、快速配對功能 (需搭配 iOS 裝置) 也同樣令人印象深刻,於是許多廠商開始思考如何設計一款同時兼顧隔音與使用體驗的真無線藍牙耳機,SONY 就是其中之一。

身為耕耘消費性音訊產品數十年的公司,SONY 早在一、兩年前就推過 WF-1000X 與 WF-SP700N 兩款主動降噪真無線藍牙耳機,但都因技術不成熟而負評過半。沒想到今年 SONY 捲土重來推出 WF-1000XM3 便獲得了媒體與使用者的一致盛讚,到底 SONY 對 WF-1000XM3 施了什麼魔法?這篇文章告訴你。


*資料來自 ZETAIL X


建議售價: NT$7,490 元
顏        色: 銀色、黑色 (本文開箱版本)
單體尺寸: 6 (mm)
類        型: 真無線藍牙耳機
藍牙版本: 藍牙 5.0
編碼格式: SBC、AAC
響應頻率: 20 Hz – 20 KHz
特殊功能: 內附 7 組耳塞、主動降噪 (ANC)、DSEE HX 音質提升技術、快速充電、取下自動暫停 / 播放音樂、SENSE ENGINE 技術、SONY | Headphones Connect 專屬應用程式


▲ WF-1000XM3 的盒裝風格很簡潔,十分有質感。

▲ 正面下方印著大大的「Wireless (無線)」與「Noise Canceling (降噪)」,顯然是這次 WF-1000XM3 的主要賣點。

▲ 盒裝背面條列了 5 項 WF-1000XM3 的特色功能,提及了收音、續航、快充…等。

▲ 從側面可以抽出盒裝。

▲ SONY 在耳機上面夾了一張紙卡,用來說明如何替耳機充電。

▲ 將上層取出後,可以看到下層還有引導使用者前往下載 SONY 耳機的專屬 App 與說明如何將耳機開機。

▲ 盒裝內所有內容物如上,有 WF-1000XM3 本身、說明書、保證卡、一條印有 SONY Logo 的 USB Type-C 充電傳輸線與額外的六組耳塞。關於耳塞,等等會再介紹。

WF-1000XM3 的充電盒造型非常奇特,是「上面方正,下面圓角」的搭配,導致平常不用時只能平放,而無法立著,但這樣的設計也沒有帶來實質好處,我反倒比較喜歡 SONY 前兩代真無線藍牙耳機的充電盒設計。兩種顏色的 WF-1000XM3 都是撞色設計,分別是「黑色充電盒 + 古銅色蓋子」與「銀色充電盒 + 金色蓋子」,充電盒本體採用類膚質塗層觸感舒適,但在黑色上很容易看到指紋、油污與灰塵

▲ WF-1000XM3 的充電盒造型與眾不同,至於好不好看,很多人應該都抱持不同意見。

▲ 除了造型特別外,WF-1000XM3 的充電盒體積也很大,差不多是 AirPods 的兩倍,攜帶起來自然不那麼方便。

▲ 平常不使用 WF-1000XM3 時,你只能將它平放,無法立著,稍嫌可惜。

▲ 放大可以看到由於材質的因素,充電盒很容易沾染灰塵、指紋,在黑色上會顯得特別清楚。

許多媒體都在評測中提到 WF-1000XM3 充電盒的蓋子用沒幾分鐘就刮傷,我猜也許是反應的人太多,SONY 之後又加強了防刮處理,我使用了一個月都沒有留下任何刮痕,如果你很擔心這點,現在應該是可以放心了。

▲ 許多評測都提到充電盒上的銅色蓋子非常不耐刮,不過我使用了一個月也沒有在上面留下什麼痕跡,推測 SONY 後來有重新設計過。

▲ 毫無意外,WF-1000XM3 採用的當然是 USB Type-C 的充電規格。

為了在 WF-1000XM3 內放入盡可能多的功能與感應器,耳機本身的體積與競品相比都偏大單邊重量更是達到 8.5 公克,將近一副 AirPods 的重量了 (9 公克),因此挑選一副適合自己的耳塞就變得格外重要, 否則 WF-1000XM3 很容易就從耳朵鬆脫 (不太會真的掉出來,但會感覺快掉出來)。

▲ 以現今市面上的真無線藍牙耳機來說,WF-1000XM3 的體積算是偏大,重量也是少有的重。

▲ 耳機本身的造型比較特別,是為了讓它配戴起來能夠更加緊密。

如果你有看過 WF-1000XM3 的官方介紹應該可以注意到,整個頁面從文字介紹到各類情境照片演示都是以「都會」、「通勤」場景為背景,主要原因就是 WF-1000XM3 並不具備防潑水、防水能力 (至少 SONY 沒有提到),使用時一定要格外小心,這對一款售價如此高的真無線藍牙耳機而言實在有點說不過去。

▲ 由於 WF-1000XM3 不具備防潑水、防水能力,如果遇到下雨天記得就別帶出門使用。


WF-1000XM3 的配戴體驗好壞,很大程度取決於你挑選的耳塞適不適合自己,SONY 肯定也深諳這點,所以才在盒裝內又額外附上六組耳塞,值得說明的是這其實是「三種大小、兩種材質」,一種是「高摩擦係數矽膠耳塞」、一種是「雙色三重舒適耳塞」。前者就是一般耳塞,但非常防滑,優點是戴起來比較穩,缺點是很容易沾灰塵,而且戴起來有時會壓力偏大、不太舒服。

「雙色三重舒適耳塞」則是類似「海綿耳塞」,但不會像海綿耳塞「黏黏的」,它提供了很良好的配戴舒適性,戴著它度過五小時的火車旅程都沒有感覺到任何不適 (這部分當然因人而異,但真的比矽膠耳塞舒適很多),是我相對比較推薦的耳塞。

▲ 在內附的耳塞中,共分為兩種材質,左邊是「三重舒適耳塞」,右邊則是比較傳統的「高摩擦係數矽膠耳塞」。前者戴起來比較舒適,後者戴起來比較穩,建議你一定要比較看看再做選擇。

▲ 很有趣的是 SONY 竟然選擇在「三重舒適耳塞」採用雙色設計,而非有點透明的「高摩擦係數耳塞」,這樣根本不明顯啊XD。

除了在耳塞的材質下功夫,耳機本身的結構與造型同樣經過特殊考量與設計,在耳機表面先採用高摩擦係數的橡膠材質,再輔以新的「三點接觸結構」,讓耳機與耳朵接觸到的地方都因為摩擦力的加大,進而提高配戴穩定性,而這樣的設計也確實能在部分情況下起到一定作用,但還是希望 SONY 未來可以用縮小耳機體積、減輕重量的方式從根本進行提升。

▲ SONY 在 WF-1000XM3 的耳機表面加入很大面積的高摩擦係數材質,藉此提升配戴穩定性。


豐富的功能是 SONY 的藍牙耳機,包括 WF-1000XM3 的一大賣點,這些功能都基於 SONY 自己開發的「SONY | Headphone Connect (iOS 使用者下載請點我 / Android 使用者下載請點我)」App,這個 App 可以用來進行耳機的細項設定 (比如觸控手勢會觸發什麼功能)、調整主動降噪強度更新耳機韌體…等等,介面設計與其它耳機品牌的 App 比起來還算是人性化,不過成熟度比 Jaybird 的略遜一籌

▲ 在 App 內你可以對 WF-1000XM3 進行很多調整與設定。

在使用 WF-1000XM3 的過程中,最令我不滿意的就是充電盒設計,因為它的內部空間實在太小,加上耳機放進充電盒後並不會明顯高於盒子 (像 AirPods 那樣),導致拿出耳機時經常要「摳很久」,但反觀 SONY 自家前兩代的充電盒設計卻都不會有這個問題,這種使用體驗的退步還挺罕見的。

▲ 打開充電盒可以看到兩邊耳機之間的空間非常小,手指要去把耳機拿出來並不容易。

在耳機內側有一個距離感應器,所以 WF-1000XM3 有支援「拿下單耳暫停音樂」「放回恢復播放」的功能,雖然非常方便與人性化,但 SONY 在設計時明顯不夠嚴謹。Apple 的做法是在 AirPods 的內、外側都各放上一個感應器,而且觸發「恢復播放音樂」的門檻非常高。

以手指進行測試,不僅要同時非常接近兩個感應器,耳機方向還要保持「垂直」(對,所以躺著的時候沒辦法),這是因為 AirPods 除了有雙距離感應器外,還有動作偵測加速感應器,設計邏輯的周密程度令人驚訝。而價格更高的 WF-1000XM3 只有一個距離感應器也就算了,還很容易誤觸發、自己恢復播放音樂 (我已經遇到很多次了),希望 SONY 未來可以透過更新的方式降低感應器的靈敏度,不然真的很破壞使用體驗。

▲ WF-1000XM3 的距離感應器就是上圖放大處,有時候把耳機暫時拿在手上也會不小心被感應到,導致音樂自動繼續播放。


▲ 除了「拿下單耳自動暫停」外,在預設狀態下,只要拿下耳機超過 5 分鐘就會自動關機。如果你不想要也可以把這個功能關閉。

「拿下單耳自動暫停音樂」的設計初衷是為了應付使用者聽音樂的過程中突然有和外界接觸的需求,有趣的是,針對這個需求,SONY 其實還有第二種方案,他們稱之為「快速注意模式」,啟動的方式是長按左耳的觸控面板 2 秒,接著降噪會關閉,改為播放麥克風收音。我不知道你感覺怎麼樣,但實際用處真的不大,不管是要跟別人講話、聽登機通知、列車到站通知…等,不如就直接把單邊耳機拿下,都比較快速、方便、有效。


▲ 要啟動「快速注意模式」只要把手指放在左耳的觸控面板上 2 秒即可。(翻攝自 SONY WF-1000XM3 官方介紹頁面)

在這環節一樣要稍微介紹一下 WF-1000XM3 的控制操作方式,它採用的是「觸控」設計,不像我最近開箱的 NUARL NT110Sudio Tolv 都是用「按鍵」來控制,所以的確很容易不小心誤觸,而且有時候觸控還會沒反應,好在後者是可以透過韌體更新來改善的。由於觸控面板的面積不大,SONY 官方建議你以大拇指與中指捏著耳機,然後用食指觸控,如此一來又穩又可以確定面板位置,一開始還不熟悉的話可以先用這樣的方式。

▲ 耳機上的圓形區域就是觸控面板,面積不算很大。

WF-1000XM3 的左、右耳觸控功能控制的是不同東西,左耳是「降噪控制」右耳是「音樂控制」。前者又分為三種模式,預設是「降噪模式」,點一下可以切換至「環境音模式 (這會用耳機的麥克風把環境聲音收進來)」,再點一下可以把「環境音關閉 (就像是一般耳機,純粹靠『被動降噪』隔絕噪音)」。後者,點一下是播放 / 暫停音樂,點兩下是切換至下一首歌,點三下是切換至上一首歌,長按則是喚醒語音助理 (Siri 或 Google 助理),算是很符合邏輯的操作方式。


▲ 輕觸一下右耳觸控面板就可以播放 / 暫停音樂。


▲ 輕觸兩下可以切換至下一首歌。


▲ 輕觸三下可以切換回上一首歌。


▲ 長按即可啟動語音助理。(左耳長按是「快速注意模式」,右耳才是啟動語音助理)

▲ 你也可以自行在 App 中設定左右耳的觸控手勢功能。


從價格大概就可以猜到 WF-1000XM3 的連線形式是「左右耳獨立連線」,如此一來可以降低延遲延長續航強化穩定性。WF-1000XM3 的延遲算是前段班的水準,還是感覺得出來比 AirPods 一代長一點,但也比我近期開箱的兩款真無線藍牙耳機都要短很多,是在可以接受的範圍內,但用來玩一些重視影音同步程度的遊戲還是不太適合。


▲ 還記得我在 Sudio Tolv 的開箱體驗中用過這張圖片來解釋主、副耳連線嗎?其實這就是從 WF-1000XM3 的介紹頁面翻攝的,WF-1000XM3 採用的是圖 B 的雙耳獨立連線形式。(翻攝自 SONY WF-1000XM3 官方介紹頁面)

▲ 打開充電盒時可以看到一個 NFC 的標誌,如果你使用的是 Android 手機,其實只要將其開啟並靠近此處,就可以完成與耳機的連線,非常方便、快速。iOS 的使用者則還是得要按照傳統步驟連線。

WF-1000XM3 的連線穩定性已經算是很出色,不過事實上如果你把市面上所有真無線藍牙耳機都拿到 2.4Ghz 頻段無線訊號非常稠密、訊號干擾多的環境測試,幾乎沒有一款不會遇到短暫斷線的狀況。為了減少這種問題發生,SONY 讓你可以在 SONY | Headphone Connect 的 App 中將耳機設為「聲音品質優先」「穩定連線優先」,藉此平衡耳機性能的優先級。


▲ 在 WF-1000XM3 的專屬 App 內,你可以找到如上圖的選項,讓你選擇要以「聲音品質」還是「穩定連線」優先。


如同我一開始的點評:「WF-1000XM3 是目前降噪能力最棒的真無線藍牙耳機」,降噪就是它的最大亮點。WF-1000XM3 搭載「雙重雜訊感應器 (前饋式、後饋式麥克風)」進行環境收音,再搭配 QN1e 降噪處理器進行降噪。如果你對 WF-1000XM3 的老大哥 WH-1000XM3 有所了解,應該能發現前者其實就是比後者少兩個雜訊感應器、降噪處理器從 QN1 降級為 QN1e,可見兩者共用了相同的旗艦降噪技術,只是受限於耳機體積,SONY 不得不在 WF-1000XM3 上做點犧牲。


▲ 藉由雙重雜訊感應器與 QN1e 降噪處理器天衣無縫的配合,造就了 WF-1000XM3 出色的主動降噪表現與體驗。(翻攝自 SONY WF-1000XM3 官方介紹頁面)

老實說,WF-1000XM3 的降噪表現並不像 WH-1000XM3 讓我一戴上就驚為天人,畢竟 WH-1000XM3 的耳罩式設計與更強的降噪規格本來就占有更大優勢,但是當你偶爾把一邊耳機拿下時,才會赫然意識到原來周遭環境這麼吵雜,戴上耳機的自己居然毫無感覺,再次印證了「沒有比較,沒有傷害」。

WF-1000XM3 降噪表現最好的頻段是中低頻面對超低頻與高頻則效果比較差,這與所有的主動降噪耳機特性都是一樣的。像是搭火車時,你還是可以稍微聽到一部分火車行駛的超低頻噪音,但中高頻、細微人聲則幾乎聽不到,所以即使耳機音量調很小聲 (如下圖),我依然能聽得到音樂,這是我原本在用的 AirPods 望塵莫及的,以 WF-1000XM3 的體積來說,我對它的降噪表現非常滿意。


▲ 即便音量只開到上圖這樣,我在火車上還是可以聽得到音樂,這就是主動降噪耳機最大的優勢,不僅還給你一個安靜的世界,也保護你的聽力。

透過 SONY | Headphones Connect 你可以直接控制耳機的降噪模式與程度,這邊我要特別拿出來說的有兩項,第一項「彈性音效控制」、第二則是「環境聲音控制」。雖然最近 App 更新後,「彈性音效控制」的可用性大幅提高,但距離實用、好用的程度還有很遠,它的設計理念是偵測使用者當下在進行的活動,然後自動切換至該活動適合的降噪模式。

比如偵測到你靜止不動時,就會是「降噪」模式;你在走路時就會自動切換至「環境聲音」模式,以免你沒注意到身旁的危險。我不推薦你開啟的原因是這一切都只是理想,開啟後常常遇到你明明都保持著相同活動狀態,耳機的降噪模式卻不斷切換的情況,讓人很煩躁,就看看 SONY 有沒有辦法將它優化到接近完美了。

▲ SONY 針對 WF-1000XM3「彈性音效控制」功能的簡介,不過目前的穩定性還有很大提升空間。

之所以我還要介紹「環境聲音控制」是因為 WF-1000XM3 在降噪時對「風聲」毫無抵抗力,甚至還會把風聲直接收到耳機裡,不曉得這有沒有機會透過韌體更新改善。目前最好的方法就是在「環境聲音控制」設定內,將「降噪」切換至「減少風聲」。除此之外,你也可以勾選「著重於語音」,同時兼顧人聲與降噪,算是挺方便的功能,可以視需求自己調整。


▲ 在「環境聲音控制」的項目裡,如果往右調一格就會從「降噪」改為「減少風聲」模式,降噪強度會降低,但同時風聲就不會被收進來。


▲ 如果你把它繼續往右拉,就會進入「環境聲音」,也就是不僅沒有降噪,耳機反而還把周遭的聲音放出來,不過在這個模式下有個「著重於語音」,開啟後就會特別著重在人聲,過濾掉背景噪音。


WF-1000XM3 的調音傾向和 WH-1000XM3 一樣都走「三頻均衡」的路線,所以對聽慣以低音或高音為主的耳機的使用者來說,初聽 WF-1000XM3 可能會不太適應,感覺少了點什麼,不過幸好你可以透過 App 將耳機聲音調到自己喜歡的狀態,甚至還有 SONY 獨家的「CLEAR BASS」低音增強功能,效果顯著,但畢竟是軟體調整,如果調太高會造成些許失真。另外,你也可以開啟 DSEE HX (數位音效增強引擎) 對音訊升頻,提升音樂音質,不過需要犧牲一點續航表現。WF-1000XM3 的聲音纖細音質非常清晰明亮,不過它僅支援 SBC 與 AAC 兩種基本的音訊編碼格式,這樣的價格居然不支援 aptX HD 或自家的 LDAC 實在非常可惜。

▲ 三頻均衡的調音路線可以說是有好有壞,好處是用來播放各種類型的音樂都不會表現太差,壞處就是比較沒有自己的特色。


▲ App 內的 EQ 等化器調整介面,除了上面基本的五個高低頻外,下面還有 CLEAR BASS 的調整選項。如果你覺得 WF-1000XM3 的聲音聽起來不太對勁,但又沒有什麼調整的靈感,也可以選擇 App 內建的幾個預設模式。

WF-1000XM3 搭載藍牙 5.0,可預期續航表現不會令人失望,一樣以 ZETAIL 的標準流程進行測試(與 iPhone XS 連線,音量開至 50% 連續播放音樂),WF-1000XM3 共連續播放了 6 小時 11 分鐘,正好符合官方標榜的 6 小時,而且是在主動降噪功能開啟下的表現,成績極為亮眼。

▲ 當你把耳機放回充電盒時,耳機與充電盒的 LED 充電狀態提示燈都會亮紅燈表示正在充電,充飽後則不會亮燈。


▲ 因為開啟、關閉不同功能都會造成續航成績的不同,上圖附上我測試時的耳機設定。


▲ 根據 SONY 官方給出的資料,WF-1000XM3 的續航時間最長可以到 8 小時,最短則僅有 3 小時,端看你選擇什麼模式、開啟哪些功能。


仔細看完通篇文章,你可以發現實際上 WF-1000XM3 是可以被挑出很多缺點的,它絕對不完美,那為什麼國內、外許多媒體都一致認為它是目前最好的真無線藍牙耳機?因為它雖然各方面都有所缺乏,但整體完成度夠高。WF-1000XM3 具備:

1. 良好、可自行調整的聲音表現
2. 豐富的功能
3. 強悍、效果明顯的主動降噪能力
4. 讓人可以信賴的續航時間

如果以上四點是你選購真無線藍牙耳機時缺一不可的要素,目前市面上除了 WF-1000XM3,沒有更好的選擇。最後我要強烈建議你不要為任何原因關閉主動降噪功能,少了「降噪」,WF-1000XM3 形同失去靈魂,就不再是如此無可替代了。


責任編輯:胡思玄

本文作者
胡思玄

ZETAIL 創辦人、總編輯。 喜歡研究科技產品、技術與市場,對於科技產品有獨到見解。曾經歷過消費者購機時的猶豫,所以打造了消費者導向的科技媒體 - ZETAIL。我們將會持續替大家帶來高品質的文章,謝謝您們的支持,我們將持續進步!



版權聲明©️

DMCA



在社群媒體關注 ZETAIL

探索更多來自 ZETAIL 科技心感動 的內容

立即訂閱即可持續閱讀,還能取得所有封存文章。

Continue reading

探索更多來自 ZETAIL 科技心感動 的內容

立即訂閱即可持續閱讀,還能取得所有封存文章。

Continue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