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點評:誰說一定要專業電影攝影師才拍得出有電影感的作品?
本文目錄
1. 前言
2. 開箱、外觀與設計
3. 認識「Anamorphic」、實際體驗
4. 澳洲黃金海岸實拍照片、影片
5. 尾聲
現在越來越多人嘗試用手機創作影片,甚至拍攝微電影,不過如果將這些作品和真正的電影比較,總會有種「少了什麼」的感覺,這很可能就是「Anamorphic Lens (變形鏡頭)」的特色帶來的差異,不過 Anamorphic Lens 也不是你想用就能用,因為一顆鏡頭幾乎都要價十幾萬以上,甚至還有破百萬的,若非專業電影攝影師根本很難「玩」得起。
▲ 市面上的 Anamorphic Lens 都超級貴!(翻攝自 / 1、2)
SANDMARC 在 2013 年於加州成立,以設計 GoPro 與 DJI 空拍機的攝影配件起家,後來才跨足手機外接鏡頭。今天要開箱的手機專用 Anamorphic Lens 就是他們的最新力作,雖然只要價幾千塊,但卻能輕鬆拍出「具有 Anamorphic Lens 特色的電影感作品」,到底實際拍攝的品質如何?Anamorphic Lens 又有什麼特色?這篇文章就來好好聊聊。
▲ SANDMARC Anamorphic Lens 的盒裝設計很簡單,簡單到可以說是沒什麼設計。
▲ 盒裝側面寫著大大的「Designed In California (在加州設計)」,但當然「Made」還是在「China」。
▲ 盒裝背面有簡單提到這顆 Anamorphic Lens 的一些特色與規格。
▲ 別看盒裝小小的,其實內容物很豐富,包括一顆 Anamorphic Lens、鏡頭夾具、鏡頭超細纖維擦拭布、鏡頭絨布收納袋,與通常都要單買的專用手機保護殼 (鏡頭可以直接裝在上面)。
在外觀上,SANDMARC 的 Anamorphic Lens 和市面上其它手機外接鏡頭並沒有太大差異,一樣走的是「仿真鏡頭」的路線,並且外殼採用鋁合金打造,不過細節處理稍差,而且為了確保鏡頭鎖上後還是可以旋轉到正確位置 (Anamorphic Lens 都需要轉到特定角度才能正常拍攝),SANDMARC 還在旋轉面塗上了潤滑油,有時摸到不是很舒服。
▲ 這就是 SANDMARC Anamorphic Lens 的外觀,同樣有鏡頭蓋,就跟真正的鏡頭差不多。
▲ 鏡身採用鋁合金材質,側面印著「ANAMORPHIC LENS」的字樣。
▲ 放大後可以看到,在鏡頭的旋轉結構表面有明顯的潤滑油,雖然不會不小心摸到就把手指弄得很滑、很黏,但是還是會感覺不太舒服。
不過明顯可以看出 SANDMARC 在鏡頭品質上比較用心,根據他們的說法,SANDMARC Anamorphic Lens 有經過多層鏡面鍍膜與抗反射鍍膜,成像品質理論會更好。除了鏡頭本身,SANDMARC 也很「阿莎力」的在盒裝內附上一般都要單買的專用手機殼 (SANDMARC 的手機殼單買就需要新臺幣一千多塊)。
▲ SANDMARC Anamorphic Lens 的鏡頭表面經過多層鍍膜,可以呈現更好的光學品質。
▲ 這是盒裝內附的專用手機殼,設計很樸素,背面除了 SANDMARC 的 Logo 以外什麼都沒有。
但畢竟不是專門生產保護殼,SANDMARC 的這個保護殼質感普通,內部膠合處的處理不是很精緻,保護性就更不用說了,好在外殼觸感出乎意料的舒適,摸起來極為滑順,甚至能媲美 Apple 原廠的矽膠保護殼,算是意外的收穫吧。
▲ 從側面可以看到相機區域為了讓 SANDMARC 的鏡頭可以順利裝上,凸出幅度偏大。如果 SANDMARC 可以將它往內縮一點,讓外接鏡頭裝上後直接貼緊手機本身的鏡頭可能會更好。
▲ 專用保護殼有設計超細纖維內層,避免手機不小心刮傷。
▲ 不過放大看也可以看到,專用保護殼內部的處理還是略嫌粗糙。
▲ 另外,因為專用保護殼本身比較薄,所以如果你跟我一樣有貼玻璃螢幕保護貼,手機摔落時,正面基本就只能靠保護貼來擋了。
因為絕大多數電影都採用 21:9 的畫面長寬比 (Aspect Ratio) (所以使用 16:9、18:9 的螢幕觀看的時候上下都會有黑邊),所以如果使用一般鏡頭拍攝,就必須裁切畫面的頂部與底部 (Letterboxing) 來「模擬」,等於被裁切的部分就浪費了,但 Anamorphic Lens 卻能在確保畫面為 21:9 的基礎上,仍然保留那些原本要被裁切掉的畫面。
▲ 目前大多數電影都採用 21:9 的比例,因為比較符合人眼的橫向視覺,但如果以 16:9 拍攝,後期製作時再裁切成 21:9 就浪費了原先畫面的垂直內容。(翻攝自 YouTube)
▲ 這也是為什麼 Sony 今年的新機 Xperia 10 系列與 Xperia 1 全都採用 21:9 的終極寬螢幕。
說到這裡,如果你的腦袋轉得夠快,或是有了解過 Anamorphic Lens,應該會想到兩點,首先是 Anamorphic Lens 必須是「廣角」鏡頭,再來是透過它拍攝出來的原始影像會「擠壓變形」(這就是為什麼它叫做「變形鏡頭」),否則怎麼可能畫面比例既為 21:9,畫面中的垂直內容又不會被裁切掉呢 (在相同位置拍攝的情況下)?
▲ iPhone XS 裝上 SANDMARC Anamorphic Lens 後,利用內建相機拍攝的原圖,可以明顯看出照片的擠壓現象。
SANDMARC Anamorphic Lens 是顆標準的電影變形鏡頭,裝上後可以拍出原始鏡頭 1.33 倍的畫面,還是看得到有廣角鏡頭典型的桶狀變形 (Barrel Distortion),不過許多電影其實都有這樣的現象,也能透過後期處理修正,算不上太大的問題。對於一般消費者而言,最大的問題應該是如何處理「擠壓變形」。
▲ 這張則是一模一樣的照片,只是將照片還原成正常比例,觀察地面以及邊緣可以看到照片有桶狀變形。
▲ 從上面的合成圖就能看出藉由 Anamorphic Lens 拍攝的照片比用主鏡頭拍的廣不少。
剛剛提到為了讓畫面的垂直內容不被裁切,又要呈現 21:9 的畫幅,最好的做法就是用廣角鏡頭,並把畫面「擠壓」到 16:9 的原始畫幅內,之後再把影像從 16:9 拉長成 21:9,如此就兩個願望一次滿足了。簡單來說就像是你原本把 5 個檔案壓縮成一個 ZIP,這樣可以省空間,你也不會少任何一個檔案,之後到另外一台電腦讀取檔案時,只要把 ZIP 解壓縮就行了,而這個「解壓縮」的過程有個通用的名詞就叫做「Desqueeze」。
▲ 從這張對比圖可以看到,Desqueeze 就是把原本被擠壓的內容水平拉伸來還原,下面的 GIF 更直截了當。
▲ 為了讓「Desqueeze」的概念視覺化,我把它做成了 GIF,你可以看到影像在 Desqueeze 前後的畫面變化,也可以發現雖然 Desqueeze 後畫面長寬比仍為 21:9,但並沒有損失任何原始畫面內容 (之所以畫面上下多出更多東西是因為這個 GIF 為 18:9 而非 16:9)。
Desqueeze 字面上的意思很好理解 (字首 De + 字根 squeeze),中文強行翻譯就是「反擠壓」(因為實際上根本沒這個單字),至於要怎麼做,以下我提供四種方式,三種你可以直接在手機上完成、一種則要透過電腦。
1. Moment – Pro Camera (手機,支援 iOS 與 Android)
▲ Moment 也是另外一家很有名的外接鏡頭品牌,他們在自己推出的相機 App 中直接就內建了幫 Anamorphic Lens「Desqueeze」的功能 (因為他們自己也有推出 Anamorphic Lens)。iOS 版本點這邊下載 (App Store)、Android 版本點這邊下載 (Google Play)。
▲ 下載完後開啟 App,點擊畫面右上角的「圓圈 (左圖紅圈處)」就會看到如右圖的選單、直接選擇最上面的「ANAMORPHIC」即可,不過需要注意的是,我發現用它來拍攝照片,會有部分畫面被裁切掉,如果你很在意可以考慮採用下面其它的 Desqueeze 方式,但這無疑是最簡單快速的方式了。
2. FiLMiC Pro – Manual Video Camera (手機,支援 iOS 與 Android)
▲ 如果你對用手機拍攝電影感興趣,肯定有耳聞過這款 App,之前許多用 iPhone 拍攝電影的導演也大多是採用這款 App 進行拍攝的。它同樣有支援 iOS (點這邊下載) 與 Android (點這邊下載) 雙平台。
▲ 下載完並進入 App 介面後,首先你先點擊畫面下方的「設定 (齒輪、紅圈處)」按鈕、接著會看到琳瑯滿目的設定選單,點擊「硬體 (Hardware、紅框處)」、最後再打開最下面的「Moondog Anamorphic 2.40:1 Adapter」選項即可,不過本 App 僅能用來拍攝影片,且對於基本拍攝參數、功能不了解的使用者用起來可能會很頭痛,建議先衡量一下自己是否合適。
3. Desqueeze – Batch Resizer (手機,僅支援 iOS)
▲ 假如你不想要付費購買任何 App,這款 Desqueeze App 肯定是你最好的選擇,它適用於你已經拍攝了一堆尚未 Desqueeze 的照片,可以一次在裡面選起來批量 Desqueeze,超級方便,不過它只有 iOS 版本 (點這邊下載),Android 上沒有完全一樣的 App,你可以試著在 Play 商店搜尋 Desqueeze 用用看。
▲ 使用方法也很簡單,而且只要下載免費版就可以使用大部分重要的功能。進入 App 介面後,先把你要 Desqueeze 的照片選起來 (選中後會出現一個爪印)、接著按左下角的「使用模板 (Use Template、最左圖下方紅框處)」、然後你會看到「Desqueeze 1.33X (中圖紅框處)」的選項就在最上面,選擇它、最後設定一下你希望的照片品質,按下最下方的「GO!」等它一張一張跑完就可以了。
4. Adobe Premiere Pro (電腦,支援 Windows、macOS)
▲ 如果你對於用 Anamorphic Lens 拍攝的畫面有著更多的後期需求,用更專業的影音編輯軟體顯然是更好的選擇,我在這邊以 Adobe Premiere Pro 為例,當然,Final Cut Pro X、DaVinci Resolve 也都可以做到相同的事。打開 Premiere Pro 後,把你要 Desqueeze 的素材拖進去。
▲ 在素材上按右鍵,點擊「修改 (Modify)」、再點擊「解釋素材 (Interpret Footage)」。
▲ 接著你會看到上圖的視窗彈出,找到「像素長寬比 (Pixel Aspect Ratio)」欄目、點擊「符合 (Conform to)」、打開後面的下拉選單選擇「HD 變形 1080 (1.333) [HD Anamorphic 1080 (1.333)]」就可以囉~
當然你可能根本不在意畫面長寬比,但 Anamorphic Lens 的光學特性你就一定要好好瞭解了。不知道大家有沒有在修照片時玩過「耀光 (Lens Flare)」特效,也就是模擬鏡頭對著強光拍攝時,因折射、反射產生的效果,而 Anamorphic Lens 的特殊之處就在於它會產生「水平耀光」,從畫面最左側延伸至最右側,看起來非常科幻、非常迷人。
▲ 從外看 Anamorphic Lens 的鏡面時,可以看到很漂亮獨特的光線反射。
▲ 上圖直接透過 iPhone XS 主鏡頭拍攝、下圖是 iPhone XS 裝上 SANDMARC Anamorphic Lens 拍攝。兩者都是對著太陽拍攝,單用主鏡頭拍攝的照片顯得相當單調,而裝上 Anamorphic Lens 後的照片則產生很獨特的「水平耀光」,可以說是種電影感的標誌。
電影迷應該可以理解我在說什麼,因為在 Steven Spielberg (史蒂芬史匹柏)、J.J. Abrams (J.J. 亞伯拉罕)、Michael Bay (麥可貝)、John McTiernan (約翰麥提南)…等知名導演的作品中都經常可以看到這樣的「水平耀光」,如果你拍攝的作品中也有這樣的效果,絕對可以大幅提升「電影感」。
▲ John McTiernan (約翰麥提南) 的電影 Die Hard (終極警探) 就是採用變形鏡頭拍攝。(翻攝自 YouTube)
▲ J.J. Abrams (J.J. 亞伯拉罕) 更是經常採用變形鏡頭拍攝電影,上圖依序為電影 Super 8 (超級 8) 與 Star Trek Into Darkness (闇黑無界:星際爭霸戰)。(翻攝自 YouTube)
▲ 在 Steven Spielberg (史蒂芬史匹柏) 的電影 Close Encounters of the Third Kind (第三類接觸) 中,也能發現是採用變形鏡頭拍攝。(翻攝自 YouTube)
除了「水平耀光」外,由於 SANDMARC Anamorphic Lens 鏡頭內為「橢圓形」,如此一來當鏡頭特寫主體時,焦外散景 (Bokeh) 就會呈現橢圓形的背景光斑,一般鏡頭則是圓形,不過由於手機本身的感光元件與光圈…等硬體因素,要拍出明顯的背景光斑還是不容易。
▲ Anamorphic Lens 內部為橢圓形。另外,切記橢圓形一定要是直的 (如上圖),不然到時候你拍出的東西會不能用。
▲ 從上面的對比可以看到,相較於一般鏡頭 (左圖) 的背景光斑為圓形,變形鏡頭 (右圖) 的光斑則是橢圓形。(翻攝自 / UNDERSTANDING ANAMORPHIC LENS)
對比裝上 SANDMARC Anamorphic Lens 前後拍攝的照片,放大可以看到細節損失不少,不過這是外接鏡頭的正常現象,而且從縮圖其實也看不太出來,幾乎可以忽略不計。比較嚴重的是邊緣解析力下降,如果鏡頭位置夠精準這個問題其實不一定會出現,問題就在於 SANDMARC Anamorphic Lens 對鏡頭位置的要求很高,只要一點偏移,照片的部分角落就會模糊,拍攝時要注意一下。
▲ 對比一下編號 1 (iPhone XS 裝上 SANDMARC Anamorphic Lens) 與編號 2 (iPhone XS 主鏡頭) 可以看出,前者的解析力比後者略差。
最後來說到產品體驗,SANDMARC Anamorphic Lens 在固定時仍然要一直旋轉到底,不像 Moment 或犀牛盾新版的擴充鏡頭採用「卡口式接環 (旋轉 90 度後即固定)」,不夠簡單俐落,但同時也比較穩固,期待未來可以做到雙邊同時兼顧。至於保護殼,按鍵按壓回饋不太明顯、清脆,不過靜音撥鍵還挺易於使用的 (因為保護殼很薄)。
▲ 一開始不太能理解 SANDMARC 這個專用保護殼為什麼右上角有一條痕跡,後來才發現是為了讓鏡頭上的白色標記線對齊,這樣拍出的畫面才會是正確的。
▲ 由於 SANDMARC 有在專用保護殼上幫 iPhone 的雙鏡頭都開孔,所以如果你想把 Anamorphic Lens 裝在長焦鏡頭也是沒問題的,不過我不太建議,因為切換到長焦鏡頭時,需要透過主鏡頭偵測光線是否良好再決定是否真的切換,但外接鏡頭裝在長焦鏡頭會直接把主鏡頭擋住,導致系統不會自動切換。至於切換至「人像」模式或用第三方相機 App 強行切換到長焦鏡頭,照片的整體觀感也不會有主鏡頭好。
以下照片皆經過後期處理
▲ 上圖則是將 iPhone XS 裝在前幾天介紹的 Adonit PhotoGrip Qi 上面進行拍攝的。
▲ 我在黃金海岸透過 iPhone XS + SANDMARC Anamorphic Lens 簡單拍攝的幾段畫面。
現階段的手機和專業攝影機還是因為體積與成本因素而有著很大的硬體差異,這是單靠 Computational Photography 也難易在短時間內追趕上的,而手機的外接鏡頭就是為了要補足這塊差異,也給了廠商與消費者非常大的想像空間,SANDMARC Anamorphic Lens 是前者欲讓手機突破硬體限制所踏下的一步,也絕不是最後一步。
購買
責任編輯:胡思玄
%s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