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ZETAIL X 耳機、喇叭 QCY QCY QCY50 頭戴式無線藍牙耳機 開箱體驗:為「外貌」協會而生
QCYZETAIL X周邊產品

QCY QCY50 頭戴式無線藍牙耳機 開箱體驗:為「外貌」協會而生

454
QCY QCY50 頭戴式無線藍牙耳機 開箱體驗:為「外貌」協會而生

Z+點評:外觀好吸引人啊!

IMG_5143_20170917205031


本文目錄

1. 前言
2. 開箱
3. 外觀、配戴感受
4. 音效、聽感
5. 聆聽與使用體驗、續航
6. 尾聲


前言

其實我自己對於頭戴式耳機、耳罩式耳機一直有種不知從何而來的憧憬,可能另一種表達自己生活態度的方式吧,總之我覺得坐在咖啡廳、看著書或敲著鍵盤,再戴個頭戴式耳機聽音樂實在是一件非常有格調的事。不過這類耳機的售價比多數入耳式耳機要貴上不少也是不爭的事實,這回「QCY 三劍客」文章的第二篇,就來看看由 QCY 推出的 QCY50 頭戴式耳機在價格低廉的基礎上,其他方面是不是也能具備及格表現!


開箱

_DSC4202_20170916153458

▲ 估計是將設計成本都用在了 QCY50 的外觀上XD,QCY50 的盒裝顯得非常的陽春與單調,僅有 QCY 的 Logo。

_DSC4205_20170916153634

▲ 盒裝內就只有這樣,我想用簡陋來形容並不過分,至於其他的內容物則在耳機的下方。

IMG_5300_20170923143442

▲ QCY50 盒裝內所有的內容物包括 QCY50、說明書以及一條 microUSB 充電傳輸線。


外觀、配戴感受

正好和 QY8 相反,QCY50 的外觀與設計是整個耳機的一大亮點。相較於許多頭戴式耳機的專業、沉穩,QCY50 在外觀上看起來輕便與休閒不少,而且重量也比我預想的更輕,能夠適用於各式各樣的使用場景。至於設計部分,QCY50 耳罩採用的是方形造型,除這點比較少見外,其餘設計並沒有太多獨特之處。

_DSC4214_20170916154422

▲ QCY50 的外型設計非常簡單,沒有過多不必要的裝飾,可以輕鬆融入各式使用場景。

_DSC4234_20170916155720

▲ QCY50 採用了比較少見的方形造型耳罩。

剛剛說的比較偏向「觀感」方面,接著來說說「觸感」,QCY 針對 QCY50 的整個塑膠外殼用上了奈米噴塗技術、頭樑內部採用有些怕髒的類膚質材質,使得 QCY50 內外部摸起來都十分滑順與舒適,光是這兩點就已替 QCY50 的質感分數打下基礎。然而更加重要的其實還是攸關配戴舒適度的耳套,QCY50 用上了「蛋白皮質耳套」,觸感柔軟,再加上慢回彈海綿,可以更緊密貼合耳朵;作為參考,我上一次看到蛋白皮質耳套運用在耳機上,那是一款新台幣原價三千多元的耳機。

_DSC4235_20170916155804

▲ QCY50 用的是「蛋白皮質耳套」,同時下方還有慢回彈海綿,理論上能夠提升配戴舒適感。

_DSC4218_20170916154718

▲ QCY50 的頭樑內部為類膚質的材質,摸起來很順滑,但也很怕髒,需要時不時清理一下。另外,QCY 將自家 Logo 也放置在此處,不曉得是不是因為頭樑外部的奈米噴塗技術導致不易印刷,總之我覺得沒把 Logo 放在外面有些可惜。

最後來談到 QCY50 的配戴感受,需要先說明的是由於每個人的頭型與大小都不一樣,以下內容僅能代表我個人的感受。戴上 QCY50 對我來說是偏緊的,無論有無調整耳機位置,經過一段時間的連續聆聽,因為對於耳朵過於壓迫,所以拿下 QCY50 後,耳朵總會產生明顯的不適感,這點對我而言是 QCY50 配戴上唯一的困擾,其餘無論是耳罩角度調整、橫樑最大伸展角度 (145 度) 還是頭樑的拉伸長度 (2.6 公分) 皆表現良好。(不過我也曾看到有網友表示,QCY50 配戴較緊的狀況只需要配戴聆聽幾次即可改善,這點我還沒有明顯的感覺)

_DSC4254_20170916161335

▲ QCY50 的頭樑拉伸長度可達到 2.6 公分左右,算是夠長了。

_DSC4249_20170916160811


音效、聽感

QCY50 搭載了雙 40mm 動圈單體,並且同樣支援 aptX 音訊解碼技術 (播放端也需支援),目前市面上的頭戴式、耳罩式耳機技術規格其實經常大同小異,但聽感上就不大一樣了。初聽 QCY50 的聲音,並沒有我期待的好,在聽一些搖滾樂或編曲較為複雜的歌曲時,我總覺得 QCY50 的聲音有種難以言喻的破碎感,可能是和入耳式耳機相比無法直接將聲音送到耳朵內的關係。

而且若是在搖滾與複雜編曲之上又有人聲,人聲會悶悶的,拿實際情況比喻的話,QCY50 沒辦法很好的還原 TAEYEON 在歌曲 Fine 中嘹亮的聲音,但播放 IU 新翻唱的 Autumn Morning 時則呈現了其乾淨的歌聲。另外,QCY 感覺特別增強了 QCY50 的重低音部分,且還模擬了環繞音效的聽感,聲音聽起來比較厚也更加立體,尤其是在剛聽完 QCY50 又換到其他入耳式耳機時,就會有種聲音變得單薄的感覺,不過最終也導致 QCY50 的音質沒有那麼好。

_DSC4267_20170916162129

▲ QCY50 對於編曲較為複雜的曲子偶爾會表現失常。

接著歸結一下 QCY50 的聲音表現,我覺得 QCY50 很適合拿來聽電音,目前主流的電子音樂對 QCY50 都不至於太難表現,即使有人聲也能處理的很好,而且 QCY50 的重低音明顯,聽上去會很震撼。至於如果你只有聽流行歌曲的需求,只要注意人聲之外的背景音樂元素是否太過混雜,QCY50 一般都表現的不錯。

_DSC4263_20170916161825

▲ 依我自己的聆聽體驗,QCY50 很適合拿來聽電音,頗具震撼感;至於聽一些旋律簡單的 Folk 也是不錯的選擇。

_DSC4253_20170916161036


聆聽與使用體驗、續航

即便身為無線藍牙耳機,先天就具備在不少操作上有更加方便與易用的優勢,但 QCY 仍然沒有在 QCY50 的操作上馬虎,不同於許多頭戴式耳機習慣將按鍵置於耳機側面,QCY 盡其所能地將按鍵以及任何可能破壞外觀一體感之元素的存在感降到最低,整個耳機從上到下、從外到內竟然只有兩個按鍵 (電源鍵、音量鍵)、一個 LED 指示燈與充電用的 microUSB 插槽,而且前者放置在橫樑側面、後者在橫樑底部,指示燈則因為本身有顯示狀態的用途而放在橫樑上,三者不仔細看實在都難以察覺。

在功能上,QCY50 的音量鍵與切換上下首音樂同樣共鍵,單按就是調整音量、長按就是切換歌曲,而電源鍵就是和播放 / 暫停以及接聽鍵一起使用,而且 QCY50 的按鍵反應速度算是很即時,不會有有些藍牙耳機按個按鍵要等很久才有反應的問題。喔對了!在你第一次將裝置與 QCY50 連線後,你會聽到語音提示說「Device 1 Connected (已連接一台裝置)」,這表示 QCY50 能夠同時與多款裝置連線,然後你就可以從各個裝置透過 QCY50 播放音樂,是很實用的功能。

_DSC4219_20170916154837

▲ QCY50 的電源鍵 / 播放鍵在橫樑側面。

_DSC4242_20170916160333

▲ 音量鍵則在橫樑的另一側面,而照片橫樑上的開孔就是 LED 指示燈,在播放音樂時會閃爍很優美的藍色呼吸燈。

_DSC4241_20170916160216

▲ 耳機的 R、L 寫在耳機橫樑內側 (有按鍵的為右邊)。

_DSC4251_20170916160956

▲ microUSB 充電插槽與按鍵、LED 指示燈同在一邊,但更隱密地放在底部,平常不會發現它的存在,麥克風也在旁邊。

最後呢,同樣透過 ZETAIL X 的「7 小時不間斷音樂測試」來看看 QCY50 的續航表現如何,測試條件就不再文章中贅述,我已經將其註記到 ZETAIL X 耳機客觀綜述分數表格下方。QCY50 的測試結果還是很令人滿意的,經過 7 小時播放,最終還剩下 70% 的電量,考慮到是頭戴式耳機,這樣的表現在我的期待值內,相當優異,長時間聆聽無需過於擔心電量問題,更該擔心的是耳朵會不會痛XDQCY QCY50▲ 上圖點擊可放大。QCY QCY50 目前在 ZETAIL X 耳機客觀綜述 分數中位居第二名,算是很好的成績。*資料來自 ZETAIL X

_DSC4259_20170916161522


尾聲

如果你也有看過上週 QCY QY8 的開箱體驗,那麼應該不難發現,其實這次「QCY 三劍客」是依照它們各自的等級由低至高決定上線順序的,所以你就知道下一個 QCY 耳機肯定更厲害!在我看來,QCY50 聲音表現的鋒芒完全被自己突出的外觀設計給蓋住了,因此若你首要追求的是耳機聲音方面的體驗,不妨等等下週上線的「QCY QY25 藍牙耳機 開箱體驗」;但如果你更在乎耳機的外觀能為你提升多少「氣質」,QCY50 應該會是那個更適合你的選擇。

_DSC4257_20170916161448

(照片拍攝、撰稿 / 胡思玄)

本文作者
胡思玄

ZETAIL 創辦人、總編輯。 喜歡研究科技產品、技術與市場,對於科技產品有獨到見解。曾經歷過消費者購機時的猶豫,所以打造了消費者導向的科技媒體 - ZETAIL。我們將會持續替大家帶來高品質的文章,謝謝您們的支持,我們將持續進步!



版權聲明©️

DMCA



在社群媒體關注 ZETAIL

探索更多來自 ZETAIL 科技心感動 的內容

立即訂閱即可持續閱讀,還能取得所有封存文章。

Continue reading

探索更多來自 ZETAIL 科技心感動 的內容

立即訂閱即可持續閱讀,還能取得所有封存文章。

Continue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