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點評:不為其他的,就衝著全螢幕設計而來!
本文目錄
1. 客觀綜述
2. 引言
3. LG Q6 基本規格、資訊
4. 外觀、設計
5. 螢幕
6. 系統與效能、安全
7. 相機
8. 尾聲
老實說,LG Q6 最大也是唯一的亮點就在於其外觀設計了,採用了時下流行的「全螢幕設計 (亦稱全面屏)」讓 Q6 成功跳脫低階手機的廉價框架,而且雖然採用塑膠背蓋,但得益於經過特殊處理、加入髮絲紋設計,手機看上去既亮眼又有種玻璃手機的握感,整體組裝品質也是出乎意料之外的優異。Q6 的螢幕顯色傾向比較討好眼睛,看上去飽和度、對比度都很高,最高亮度稍欠缺、最低亮度表現符合我的期待,這塊螢幕放在 Q6 的價位來看還可以接受。
系統部分不得不吐槽一下 LG,這樣的售價居然只用上了 Qualcomm S435 處理器,實在是有點說不過去啊,這顆處理器只能滿足你的輕度手機使用需求,如果你喜歡玩遊戲、又或者有很多 Apps 想安裝,Q6 絕對不會是好的選擇,但好在 LG 一向都保有不錯的系統優化能力,Q6 在系統操作層面用起來相當順暢,卡頓或掉幀情形都很少出現。
Q6 的相機成像我簡直是無力吐槽了,室內場景下,Q6 有部分物體過曝、白平衡不準…等等問題 (和售價更低的手機相比),表現悲劇,但室外日拍表現不錯,晴天通常可以拍出明亮清晰的照片。夜拍倒是除了亮度過暗之外沒有太大問題,色彩不會飽和度不足、細節保留也維持 LG 的一定水準。如果真要說 Q6 拍照方面的優點,應該就是在市面上比較少見的拍攝模式了。整體來說,Q6 除了外觀與螢幕令人滿意,其他部分都難以達到其售價應有的表現。
以下圖片點擊可放大
全螢幕設計浪潮才剛掀起,很顯然已經有廠商開始消費這個尚未有明確定義的名詞作為產品賣點了,但「怎樣才算得上是款全螢幕手機?」其實就是道偽命題,實際上這還是很主觀的。做為很早就對「全螢幕設計 (全面屏)」表態的手機廠商之一,G6 就是 LG 用來回應市場期待與未來趨勢的第一款產品,18:9 比例螢幕、高屏佔比、窄邊框與四圓角螢幕…等等都成為了典型的設計語言,我也相信沒有人會反駁 LG G6 是一款全螢幕手機。
LG 對於推動手機外觀設計推陳出新可以說是不遺餘力,面對這波浪潮也是一樣,LG 居然已經在自家低階手機 – Q6 用上了與 G6 正面幾乎一模一樣的全螢幕設計,可以說是非常有誠意,然而這樣的誠意背後必然得犧牲其他優勢,今天我們就來看看 Q6 到底被犧牲了哪些方面的表現。
建議售價: NT$7,990 元
機身尺寸:142 x 69.3 x 7.9 mm
顏 色: 蜜光金、燦光銀、暮光黑 (本篇評測版本)
儲存空間: 3GB RAM / 32GB ROM
螢 幕: 5.5 吋 FullHD+ (2160 x 1080) 解析度 18:9 螢幕
系 統: Android 7.1.1
處 理 器: Qualcomm Snapdragon 435 八核心處理器
主 相 機: 1300 萬畫素、F/2.2 光圈
前 相 機: 500 萬畫素、F/2.2 光圈、100 度廣角
電池容量: 3000mAh
特殊賣點: 18:9 FullVision 全螢幕設計、廣角自拍鏡頭、方形相機模式、PCB 散熱墊散熱設計、三卡槽設計
其實從「看起來」到實際「拿起來」,都能很明顯看出 LG 想要在 Q6 上完全重現 G6 的外觀,以下是我歸結出的三點。首先是機身正面的高屏佔比設計,依我沒有很嚴謹的比較來看,Q6 和 G6 的屏佔比幾乎相差無幾,因此 Q6 能夠提供與 G6 一樣好的視覺觀感,這在低階產品上是相當難能可貴的。第二點與第三點分別是邊框和機身背面,Q6 不僅有著和 G6 相同的厚度,連邊框都一齊採用了鋁合金邊框 (Q6 為 AL7000 金屬,G6 則不確定)。
▲ LG Q6 的屏佔比不低,目測與 LG G6 應該差不多,手機看上去相當漂亮。
▲ 應該是為了配合手機四周的圓角,因此市面上的全螢幕手機幾乎都採用了四圓角螢幕。
▲ Q6 的正面配置與 G6 可以說是完全一樣,包括螢幕上方的聽筒、鏡頭、感應器與下方的 LG Logo。
至於機身背面,Q6 當然沒有用上玻璃材質,但 LG 經由特殊處理將塑膠模擬出與玻璃類似的觸感,再加上四周的曲面設計,Q6 在光線照射下會流露出類玻璃晶瑩、珠圓玉潤的觀感,握感也達到了與 G6 非常高的相似程度。LG 可以說是非常成功的複製了 G6 外觀的各個細節到 Q6 上,可圈可點。
▲ 看到背面可能會覺得有些單調,因為 Q6 鏡頭不像 G6 是放在正中間,LG 的 Logo 也放在下方的位置,看起來會有種少了什麼的感覺。
▲ 若是細看 Q6 的背蓋還能看到 LG 特地加上的髮絲紋處理,替手機增添了不少質感。
▲ 由於 Q6 背面四周的弧度夠大,在反射光線時就像是玻璃一樣,非常漂亮。
▲ 雖然搭載的是一塊 5.5吋螢幕,但由於比例為 18:9、加上採用全螢幕設計,機身大小僅與 4.7 吋的 Apple iPhone 7 差不多,握感舒適。
最後我們還是要提一下 Q6 外觀各部分的表現,如果你喜歡 G6 的外觀,那麼 Q6 你應該也能夠「愛屋及烏」。握感方面,得益於 Q6 非常高水準的裝配、組裝品質,背面的塑膠、邊框的金屬材質間幾乎沒有空隙,所以長時間握持也不容易因為割手感而感到不適。喔對了,Q6 的音量鍵與電源鍵有著很舒服的按壓回饋。整體來說,Q6 的外觀可說是有自家旗艦等級的水準,令人滿意。
▲ Q6 留有了 3.5mm 耳機孔,並且採用的是 microUSB 插槽。
▲ 電源鍵在 Q6 機身右側 (忘記拍了><)。左側是音量鍵與三卡槽 (二個 nanoSIM、一個 microSD 記憶卡)。
Q6 搭載了一塊 5.5 吋的 FullHD+ (2160 x 1080) 解析度 18:9 螢幕,按照道理來說,這樣換算下來 Q6 螢幕的 PPI (每英吋像素,Pixels Per Inch) 應該能夠高達 439,但實際看 Q6 的螢幕卻沒有想像之中的銳利與清晰,文字與線條的邊邊經常感覺不夠細緻,即使拿其他 PPI 較低的手機在旁邊比較也依然明顯,這是 Q6 顯示上比較大的問題。
市面上的非旗艦手機在螢幕色彩上,通常都會往比較濃豔的方向調整,Q6 也不例外,若是和顯色模式調成「標準」的 Super AMOLED 螢幕手機比較,Q6 的色彩甚至會更為艷麗,無論是飽和度還是對比度都極高,不過這也導致 Q6 螢幕第一眼很好看、看久了容易疲累的問題。可視角度表現除了常見的 45 度角會泛白外,沒有太大問題,螢幕在大太陽底下不夠清楚,最低亮度足夠低。這塊螢幕整體沒有太大缺陷,表現中規中矩。
▲ Q6 的螢幕可視角度表現不錯,但若是角度再更大則會有比較明顯的亮度衰減。
好啦!這世界還是很現實的 – 哪有可能又給你全螢幕設計、一塊不錯的螢幕,還又給你強大的性能?接著系統和相機環節我們要來說說 Q6 的現實面。Q6 搭載的是 Qualcomm Snapdragon 435 處理器,這顆處理器不僅屬於 Qualcomm 目前最低階的產品線,它也已經是去年初的產品了,手機效能自然不突出。
▲ LG Q6 在 ZETAIL X 效能跑分資料庫中登錄的分數。*資料來自 ZETAIL X
//embedr.flickr.com/assets/client-code.js
//embedr.flickr.com/assets/client-code.js
//embedr.flickr.com/assets/client-code.js
▲ LG Q6 透過 Antutu Benchmark 6.2.7、3DMark 與 GeekBench 4 跑分的結果。
//embedr.flickr.com/assets/client-code.js
在我只安裝了八個第三方應用程式 / 遊戲、使用大約 3GB 儲存空間的狀況下,操作 Q6 時會偶爾遇到一些掉幀的情況,但由於頻率不高,已經比我預料的好,基本可以忽略不計。Subway Surf 作為其中一個我安裝的第三方遊戲,在遊玩過程中,有時挺順暢、偶爾又會比較頓,就不斷在這兩個狀況下來回變換。
但我想強調的不是 Q6 的效能到底好或不好,說真的,我拿 Q6 下載 Need for Speed: No Limits 也是能玩,重點是在於它和同價位競品對比時究竟能提供多好的使用者體驗與效能,這才是關鍵所在,而 Q6 這點顯然差強人意。值得欣慰的是,Q6 出廠預載了 Android 7.1.1 與 LG UX 6.0 操作介面,讓其能夠和老大哥 G6 維持操作上的一致性,絕大多數的功能都沒有受到閹割 (畢竟兩者都是 18:9 螢幕),這部分 LG 又表現出了十足的誠意,對於想要花較少的錢就體驗到 G6 功能的消費者而言,Q6 是目前不錯的選擇。
▲ 因為採用了 18:9 比例的螢幕,在大部分應用程式與遊戲都會有無法完全顯示的問題 (大多數應用程式都還是支援 16:9),所以系統可以讓你自由選擇希望的顯示方式,是要顯示完整內容、上下留黑邊還是犧牲部分內容,將應用程式、遊戲強制拉伸至 18:9,我個人是傾向後者。
以 Q6 的價位來說,沒有指紋辨識真的是一大硬傷,但好在 LG 提供了另一種即將「再一次」席捲手機市場的解鎖方式 – 臉部辨識,現在我們都知道這項成本能夠縮減全歸功於 Apple iPhone X。其實之所以會說「再一次席捲手機市場」是因為臉部辨識早就不是新功能了,早在幾年前的 Android 版本就系統級內建了這項解鎖方式,只是由於當時這項功能實際上是噱頭大於實用,不久後便被興起的指紋辨識給取代。
但這回 iPhone X 的 FaceID 臉部辨識事實上是完全脫離了幾年前那種「2D 平面」的辨識,簡單來說它就是透過 TrueDepth 相機投射出三萬個人眼不可見的紅外線光點在使用者臉部,以「讀懂」人臉,確認你不是一張照片,是「3D 立體」的臉部辨識。不過 Q6 採用的臉部辨識當然仍是平面的,沒什麼技術性,只要將 Q6 對準人臉便會開始辨識 (無需按下電源鍵),辨識速度通常算快 (比指紋辨識慢),但由於就是透過鏡頭的畫面捕捉人臉,在暗處若沒有特地照亮臉部是沒有辦法解鎖的。
當然啦,安全性的測試是少不了的,在預設狀況下,我只需要拿另外一支有我臉部照片的手機對準 Q6 即可直接解鎖,但若是開啟了選項中的「進階臉部辨識」選項,就沒有辦法再騙過 Q6,我不確定這是加入了哪些條件來決定是否解鎖,但我自己是建議你可以開啟這個選項,如果你不希望別人拿著你的照片強行闖關。
//embedr.flickr.com/assets/client-code.js
//embedr.flickr.com/assets/client-code.js
▲ 在設定臉部辨識前,你會看到一頁詳細的注意事項,告訴你臉部辨識的安全性可能不及密碼與圖形。同時,手機也會希望使用者設定臉部時,選擇不太亮的地方,這樣將有助於提升日後的解鎖效率。你可以在臉部辨識的設定頁面選擇開啟「進階的臉部辨識」功能,雖會延長辨識速度,但有助於提升安全性。
其實說真的,我完全想不到 Q6 的相機水準會與我的期待值相差甚遠,我對於這樣子的結果是感到比較失望的。先從規格看起吧,Q6 採用了 1300 萬畫素、F/2.2 光圈的主相機,這讓我想到幾年前中階手機的主流規格,現在放在低階手機上沿用也算是合情合理。日拍部分,細節還原有 LG 的一定水準、色彩還原偏向真實,寬容度較低,但因為具備了 LG 效果不錯的 HDR 功能,通常都可以得到畫面漂亮的成像。
夜拍方面當然是沒什好說、也沒什麼好要求的,照片亮度非常暗、細節保留比我以為的好上不少、色彩也沒有飽和度降低的問題,一切都挺正常的。不過無論日夜拍,由於沒有採用相位對焦、鐳射對焦這類更為先進的對焦技術,而是用上了好久不見的對比對焦,Q6 相機對焦速度與準確度都十分堪憂,經常需要手動點擊或等待手機重新對焦,效率極低。
LG Q6 實拍成像 (自動對焦、自動 HDR、自動測光、無修圖)
▲ F/2.2、1/138s、ISO 50。
▲ F/2.2、1/195s、ISO 50。
▲ F/2.2、1/134s、ISO 50。
▲ F/2.2、1/381s、ISO 50。雖然這張自動開啟了 HDR,不過天空仍然明顯過曝,也可以看出 Q6的 HDR 思路就是優先提高暗處亮度,再去處理亮處的過曝,是比較討好眼睛的作法。
▲ F/2.2、1/455s、ISO 50。
▲ F/2.2、1/931s、ISO 50。
▲ F/2.2、1/4111s、ISO 50。
前置鏡頭 100 度廣角比較
▲ F/2.2、1/1179s、ISO 50。F/2.2、1/1453s、ISO 50。可以看出開啟廣角的自拍照片的確容納了更多景物,很適合拿來多人自拍。
相機應用程式本身,由於採用了 18:9 比例螢幕,Q6 也和 G6 一樣具備「方形相機」功能,裡面有多種模式可供選擇,算是很方便。但在一般相機下僅有三種極其基本的拍攝模式,分別是自動、全景拍攝和美食,功能有點少,但考慮到 Q6 的處理器效能與其相機表現,搭載過多的功能在上可能不是正確的選擇。另外,Q6 的自拍鏡頭具備 100 度的廣角,用來團體、多人自拍時非常方便,而且同樣也有螢幕自拍補光燈功能,一些基本的自拍功能它都具備。
▲ Q6 的相機僅有三個模式,分別為「自動」、「全景拍攝」與「美食」。Q6 的相機設定選單。Q6 切換至「方形相機」後,所可以切換的功能。
LG 過去的低階手機留給我很好的印象,合理的價格提供了不差的產品體驗與規格,然而在一陣子沒有評測 LG 低階手機後,有著回歸意義的 Q6 卻沒能再度延續過往的好印象。深入探究原因,我想最大的問題還是在於 Q6 的自身售價與其使用者體驗是否能夠成正比,Q6 雖有時尚的外觀設計,但與使用者產生互動的往往不是手機本身,而是手機內的系統、應用程式、遊戲。誠如副標題所說,手機的「外觀是重點,但不是一切」,如果為求外觀而強行犧牲使用者體驗,絕對不是大多數人所能接受的,LG 應該盡力去平衡手機各面向的表現。
(照片拍攝、內容撰稿 / 胡思玄)
%s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