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點評:G7+ ThinQ 多數方面的表現比我預想的好很多。
本文目錄
1. 客觀綜述
2. LG G7+ ThinQ 基本規格、資訊
3. 開箱、外觀、設計
4. 螢幕
5. 系統、效能與使用體驗
6. 相機
7. 電池與喇叭
8. 尾聲
客觀綜述
G7+ ThinQ 外觀設計精緻,玻璃背蓋沒有太多設計,看上去比較樸素、低調。邊框是金屬材質,做了亮面處理,質感十分出眾,而邊框與背蓋的銜接也有很高的密合性,做工不錯。不過 G7+ ThinQ 外觀最令我印象深刻的還是它的握感,這是我近期拿過最舒服的手機。螢幕表現足以代表當今旗艦機的最高水準,畫面很漂亮,新加入的「超亮螢幕」功能也能讓你在大太陽下應急使用,不用擔心看不清楚螢幕,總之這是一塊很棒的螢幕。
G7+ ThinQ 從處理器到記憶體都搭載了市面上最主流的頂級規格,使用起來無庸置疑的快,所有動畫與操作都很順暢,而且它也用上了線性馬達,震動回饋乾脆、俐落,和 iPhone 的 Taptic Engine 有著很類似的體驗,系統方面不用太過操心。
相機表現普普,日拍成色漂亮、對焦快速,夜拍畫面普遍偏暗、塗抹嚴重,這表現放在旗艦機來看,競爭力偏低,不過好在 G7+ ThinQ 有諸多豐富且獨家的功能,如 Cine Video 或專業影片拍攝模式,還是替相機部分增色了不少。G7+ ThinQ 採用頂規,電池容量卻只有 3000mAh,續航表現自然不突出。Boombox 共振喇叭算是很特別的功能,它確實可以有效提升喇叭的音效。
點擊下圖可放大
基本資訊
建議售價: NT$26,900 元
顏 色: 摩洛哥藍、極光黑 (本篇評測版本)
外觀尺寸: 153.2 x 71.9 x 7.9 (mm)
機身重量: 162 公克
儲存空間: 6GB RAM、128GB ROM
螢 幕: 6.1 吋 QHD+ (3120 x 1440) 解析度 FullVision IPS 全面屏
系 統: Android 8.0 Oreo
處 理 器: Qualcomm Snapdragon 845 處理器
主 相 機: 1600 萬畫素、f/1.6
副 相 機: 1600 萬畫素、f/1.9、107 度廣角
前 相 機: 800 萬畫素、f/1.9
電池容量: 3000mAh
特殊功能: 三選二卡槽 (4G Nano SIM + 4G Nano SIM + Micro SD)、BoomBox 共振喇叭、內建 Hi-Fi Quad DAC、DTS: X 3D 環繞音效、Super Bright Display、IP68 防水防塵、MIL-STD 810G 軍規防摔認證、QC3.0 快充、可拍攝 HDR 10 與 Cine-Log 格式影片
開箱、外觀、設計
▲ LG G7+ ThinQ 的盒裝設計很簡單,正面僅有產品名稱,沒有任何圖樣。
▲ 在盒裝側面有「Hey Google」的 Logo,表示這次 G7+ ThinQ 在機身有一顆 Google Assistant 按鍵,不過在臺灣只能開啟 Google App。
▲ 盒裝底部標示著的是「Made In Korea」而非常見的「Made In China」。
▲ 打開盒裝後,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片印有 LG Logo 的螢幕擦拭布,很有趣的設計,不過好像很少看到手機廠商這麼做。
▲ 盒裝內所有內容物,包括 G7+ ThinQ、充電器、USB Type-C 充電傳輸線,入耳式耳機、以及螢幕擦拭布。
LG G7+ ThinQ (為行文方便,以下簡稱 G7+) 在外觀上沒有太多新設計,大抵還是延續去年 G6 的大方向與風格,並在諸多細節處做進一步的琢磨,使得 G7+ 外觀有著明顯的質感進步。比如金屬邊框,G6 用的是傳統的磨砂處理,G7+ 則改成類似 iPhone X 那樣的亮面處理,觸感和背面的玻璃更為接近,大幅提升了整機的一體性。
▲ G7+ 的外觀設計和去年的 G6 有頗高的相似性。
▲ 背面同樣為玻璃材質,手感溫潤。
▲ 機身左側有音量鍵、以及剛剛提到的 Google Assistant 按鍵。
▲ 機身右側則是電源鍵。同時也能看出 G7+ 採用了亮面處理的金屬邊框。
▲ 機身底部有 3.5mm 耳機孔、USB Type-C 插槽、以及 Boombox 喇叭。
雖然我手上的 G7+ 是相對低調的極光黑,它的玻璃背蓋也不像其它廠商以「同心圓設計」、或「分光混合成色技術」來點綴,但根據觀看角度與光源的不同,G7+ 的背面經常會透出藍光,看起來頗有神秘感。
▲ 在光線照射下,G7+ 不時會透出這種藍色,相當漂亮。
不過我對 G7+ 外觀評價最高的部分其實是握持手感,得益於 G7+ 具備恰到好處的機身寬度、加上背面玻璃和金屬邊框近乎無縫的銜接、與背面玻璃四周的弧形處理三大特點,成就了 G7+ 如今一手即可掌握的出色手感,真的非常棒。
螢幕
G7+ 搭載一塊 6.1 吋 QHD+ 解析度的 FullVision IPS 的全面屏,支援播放 HDR 格式的影片,觀感十分出色。在預設的螢幕顏色模式下,不僅畫面通透,還很有層次感與立體感,和 ZenFone 5 對比可說是高下立判。
▲ G7+ 也和大部分主流旗艦機一樣採用「瀏海屏」,不過這不大不小的瀏海看上去有點尷尬。
▲ 由於螢幕是 LCD,也沒有用上更高階的螢幕封裝技術,G7+ 螢幕下方還是有比較寬的「下巴」。
色域方面,G7+ 的螢幕覆蓋了 100% 的 DCI-P3 廣色域與 135% 的 sRGB 色域,可以呈現出非常豐富、鮮豔的色彩。不過由於螢幕所帶來的「假象」,你拍的照片在 G7+ 和其它裝置的螢幕上所顯示的效果可能會天差地遠。
▲ 如果你覺得自己不需要用到 2K 這麼高的解析度,也可以在設定中將解析度調低,也可以順便省電。
▲ 另外,你也能在螢幕設定中更改螢幕的顯示顏色與色溫,我是覺得自動就很漂亮了。
另外,我們使用手機常常會遇到在室外由於太陽太大,而看不清楚螢幕的情況,這次 LG 在 G7+ 上加入了「Super Bright Display (超亮螢幕)」功能,只要你發現螢幕不夠亮就可以直接點擊狀態欄中,亮度條最左邊的按鈕開啟 (只能手動),最多能開啟 3 分鐘。打開該功能後螢幕亮度最高的部分將會高達 1000 尼特,在戶外的確能維持相當清楚的螢幕顯示。
系統、效能與使用體驗
系統與軟體方面肯定是這次 G7+ 的強項之一,身為一款旗艦手機,它用上了頂級的硬體規格,包括 Qualcomm S845 的處理器、6GB RAM 與 128GB 的 ROM。至於實際操作也確實非常快速與順暢,整體的使用者體驗很好,硬體與實際表現都算是對得起它的高售價,不過 G7+ 還蠻容易發熱的,需要注意一下。
▲ 點擊圖片可放大。LG G7+ ThinQ 在 ZETAIL X 效能跑分資料庫中的分數。
▲ G7+ 透過 Antutu Benchmark 7.1.0、GeekBench 4 跑分的分數。
2015 年的 iPhone 6s 系列,Apple 研發多時的 Taptic Engine 讓大家見識到原來手機的「震動回饋」未必是一成不變的,它裡面的橫向線性馬達能夠給出極為細膩、多樣與真實的回饋,獲得了廣泛好評。雖然網路上沒有人討論,不過 G7+ 肯定至少用了線性馬達 (分橫向和縱向),在使用過程中,你可以明顯感覺到 G7+ 給出震動回饋的頻率比一般 Android 手機高很多。
▲ 128GB 的 G7+ 出廠後大約剩 101GB 的可用儲存空間。
我認為 LG 有意想讓使用者注意到這一點,G7+ 的震動回饋舒適、短促,而且震感也很豐富 (相較於一般 Android 手機),雖然效果與應用層面還是比 iPhone 遜色一些,但 LG 至少是當今手機市場為數不多會在這種小細節下工夫的廠商了,這種小細節遠比外觀更好區分手機的定位高低。
由於「瀏海屏」設計的意見兩極,LG 也讓使用者能夠自行選擇是否要隱藏瀏海 (也就是將瀏海兩側變成黑色,像一般的狀態欄一樣),不過和大部分瀏海屏手機不一樣的是,G7+ 提供了非常多種隱藏方式,甚至角落圓角的大小都能夠選擇,如此高的可自訂性值得競品學習。
▲ 你可以在「第二螢幕」的設定裡將瀏海設定為不顯示螢幕內容,純粹顯示通知、電量、時間…等等基本資訊 (就跟狀態欄一樣);G7+ 當然也有內建 Always-on Display 的功能,開啟後你可以在螢幕關閉的狀態就看到時間、日期與通知…等多種資訊,甚至透過左右滑動也能控制更多功能,不過由於 G7+ 並非採用 OLED 螢幕,所以會耗用比較多的電量。
▲ G7+ 支援雙 4G (Nano SIM)、或 Micro SD + Nano SIM。
▲ G7+ 內建的生物辨識除了主流的指紋辨識與臉部辨識之外,還有有趣的聲音辨識;G7+ 到現在還保留了已經很少在 Android 手機上看到的「使用者」功能,這確實是非常方便的功能。
▲ 由於這次 LG 請來很夯的韓國男子團體「BTS 防彈少年團」作為手機代言人,所以你也可以透過 G7+ 內建的 SmartWorld App 下載到他們的專屬主題。
▲ 套用主題後的樣子如上圖,不過我是覺得粉絲的重點在桌布,把圖示改成這樣真的蠻醜的…。
▲ 除了桌布,部分內建 App 的背景畫面也會一起改變,讓你連打電話都很開心XD。
相機
依我看來,相機是 G7+ 與其售價最不符的地方,罪魁禍首就是兩點 – 感光元件和 AI 相機。俗話說的好:「底大一級壓死人,底小一級氣死人」,G7+ 相機採用 Sony IMX351 感光元件,這是去年的產品也就算了,畢竟 LG 的相機調校能力很強大,但是它的單位像素面積僅有 1μm,這是什麼概念?連售價比 G7+ 低 NT$20,000 元的 ZenFone Max Pro 都有 1.12μm,LG 這是想把小綿羊改裝成杜卡迪嗎?
AI 相機並非場景辨識能力有問題,在多數情況下 G7+ 都能準確辨識拍攝主題,問題是它的照片處理邏輯過於簡單與死板。當手機偵測到你在拍攝「城市」或「天空」後,按下快門,你會發現無論天空還是建築物都變得又藍又紫,照片顏色十分怪異,這是因為它 AI 處理照片的方式就是「套濾鏡」,它只辨識出場景,卻不會針對場景個別調整。(不過除了「城市」與「天空」外,其餘場景通常能達到提升照片觀感的效果)。
▲ 上圖為 LG G7+ ThinQ (f/1.6、1/2222s、ISO 50)、下圖為 Asus ZenFone 5 (f/1.8、1/2288s、ISO 25)。這組比較的高下顯而易見,ZenFone 5 的成像非常貼近拍攝當下的場景,G7+ 則是藍到不行,這是因為後者辨識「天空」場景後進行了處理。然而 G7+ 這張成像之所以如此糟糕,也有感光元件的問題,放大可以看到原本應該是灰色的牆壁卻被 G7+ 拍成像是 20 年沒有清洗、屋簷底下也有類似問題,色彩失真非常嚴重。
▲ 上圖為 LG G7+ ThinQ (f/1.6、1/334s、ISO 50)、下圖為 Asus ZenFone 5 (f/1.8、1/345s、ISO 25),這組也是一模一樣的狀況,我就不再贅述了,放大看更明顯。
▲ f/1.6、1/33s、ISO 100。G7+ 的 AI 相機模式也並非完全無用,像是我覺得拍攝食物時,它就有不錯的效果。
▲ f/1.6、1/24s、ISO 200。還有花朵也非常漂亮。
▲ f/1.6、1/100s、ISO 50。不過我也說了,G7+ 的 AI 相機並不夠「I (智慧)」,像上面這張照片的花朵的顏色就溢出了,所以我還是建議你在使用 AI 相機模式時要小心開啟。
講完了造成 G7+ 相機翻車的兩大原因,接著說說實拍表現。日拍方面,G7+ 傾向拍出色彩鮮豔、漂亮的照片,這很容易理解,畢竟受限於感光元件,1600 萬畫素的 G7+ 在細節表現普遍比 1200 萬畫素的 ZenFone 5 還差,既然細節不是 G7+ 的強項,那就只好力求第一觀感突出了。另外,G7+ 的 HDR 效果不夠出色,在明暗對比大的場景沒辦法發揮太大作用,LG 該在這方面多下點工夫。
▲ 上圖為 LG G7+ ThinQ (f/1.6、1/100s、ISO 50)、下圖為 Asus ZenFone 5 (f/1.8、1/120s、ISO 28)。這組比較原本純粹是要比 HDR,不過 G7+ 又藍又紫的實在很難讓人專心 (看看左上角的建築物…)。回歸正題,ZenFone 5 的 HDR 明顯比 G7+ 要好上一個等級,對於天空的過曝控制得比較好,整張照片也更有層次感。
夜拍塗抹很嚴重,為了拯救成像品質,LG 新加入了「超亮相機」功能。它的原理和 HTC One M8 的 UltraPixel 類似,就是將多個像素合成為單一像素,藉此拍出明亮照片,但照片解析度會變成原始的四分之一 (400 萬畫素)。這在拍攝近物 (大約 1 公尺內) 時可以發揮非常好的效果,但用來拍攝風景反而會更糟糕 (下面有實拍照片),使用要謹慎。
▲ 上圖為 LG G7+ ThinQ 超亮相機模式 (f/1.6、1/6s、ISO 2250)、下圖為 Asus ZenFone 5 (f/1.8、1/4s、ISO 3200)。G7+ 在開啟超亮相機模式後的成像和 ZenFone 5 亮度差不多,而只剩 400 萬畫素的照片理應毫無細節可言,但放大看你會發現,介紹板上的字居然反而比 1200 萬畫素的 ZenFone 5 更清楚,顯然超亮相機模式在特定環境下確實可以派上用場。
▲ 上圖為 LG G7+ ThinQ 超亮相機模式 (f/1.6、1/13s、ISO 800)、下圖為 Asus ZenFone 5 (f/1.8、1/10s、ISO 1395)。之所以我說 G7+ 的超亮相機模式只適合在拍攝近物使用就是因為當你拿它來拍攝風景時,會跟上面一樣悲劇,ZenFone 5 雖然雜訊多很多,但至少看起來比較正常。G7+ 的表現很難讓人相信它是款 2018 年的旗艦機。
▲ f/1.6、1/5s、ISO 2250。我還需要提一下,在使用超亮相機模式時,我發現有時候 G7+ 會遇到無限拉風箱的情況、不斷重新對焦的情況,再加上它用的又是鐳射對焦,所以一按快門拍下的就是這樣子的照片,希望未來能透過軟體更新修正。
▲ f/1.6、3.2s、ISO 50。當然啦,上面的對比是考慮到絕大多數使用者出門不會特別帶腳架,但如果你有腳架、或甚至一些外掛鏡頭,搭配 G7+ 內建的專業模式完全可以拍出令人滿意的照片。
現在越來越普及的景深模式 (LG 稱「肖像模式」),G7+ 有著不錯的水準,對於物體邊緣的偵測與模擬的真實度都令人滿意。整體來說,雖然我對 G7+ 的相機表現不盡滿意,但它還是有些值得讚賞的攝錄功能,比如能直接錄製 HDR 10、或 Cine-Log 格式的影片…等等,這些獨家的功能對於一些專業人士都相當方便。還有因為我是以相當在乎相機表現的消費者的觀點切入來看它,如果你並不會對照片太較真,只是偶爾 PO 個 Instagram、Facebook,G7+ 的相機是很堪用的。
▲ f/1.6、1/295s、ISO 50。G7+ 可以拍出效果不錯的景深照片。
▲ 當你使用 G7+ 的 AI 相機模式時,在辨識出場景前它會不斷丟出一堆莫名其妙的猜測字詞,一開始我覺得還蠻酷的,但看久就覺得很煩,感覺就像是 G7+ 在偵測出拍攝場景前不斷自言自語:「這好像是這個場景?」「咦?不對,應該是這個?」尷尬無比。
▲ G7+ 所有的拍攝模式 (包括可額外透過 SmartWorld App 下載的)。
▲ LG 這次似乎和一個叫「Graphy」的 App 合作,在專業模式下,你可以點擊右上角的按鈕使用各種拍攝參數的預先設定 (Presets),即使你不懂照片拍攝時各項參數值的意義,也可以直接套用這些預先設定輕鬆拍出好照片。
▲ 在 G7+ 專業錄影模式下,你可以選擇是否要錄製成 HDR 10 格式的影片。
電池與喇叭
也許是為了保證機身體積,雖然 G7+ 搭載 6.1 吋的 2K 螢幕,電池卻僅有旗艦機中偏小的 3000mAh,續航表現普通,根據我的測試,玩了 28 分鐘的「絕地求生:刺激戰場 (畫質最高)」,電量消耗 17%。G7+ 還有一個部分很特別,就是它的喇叭,雖然它不像許多手機採用雙喇叭設計,但是這次 G7+ 用上了「Boombox 共振喇叭」,顧名思義只要將它放在平坦且硬質的平面上,就能夠產生共振,你會發現整體聲音變得立體、飽滿,低音更強,而且觸摸表面也能感受到震動,相當有趣。
▲ 這次 G7+ 內建了 Hi-Fi Quad DAC,可以播放出音質極佳的音樂,並且支援 Dolby DTS:X 3D 環繞音效;如果你透過 LG 自己的音樂 App 播放音樂,還可以開啟一個叫做「Boombox Show」的功能,它會透過閃光燈與螢幕來與音樂互動。
▲ 你在 LG 的 SmartWorld App 中也可以下載到一些 Hi-Fi 音樂。
尾聲
我不曉得 LG 在 G5 上對於模組化嘗試的失敗後發生了什麼,去年的 G6 沒能在我心中留下很好的印象,完成度不到 LG 應有的水準,因此我下了「倉促之作」的副標題。然而今年上半年 LG 就推出了 V30+、V30S ThinQ 與 G7+ ThinQ 三款旗艦機,不難看出 LG 還沒找回幾年前沉穩的節奏。
有外媒認為 G7+ 同樣是一款 Rushed Attempt,不過我覺得 G7+ 的完成度其實很高,從外到內、從大方面到小細節,G7+ 稱得上是款「全面旗艦」,但唯有等到 LG 假以時日願意 (注意,我說的是「願意」) 重新展現它們在手機相機的企圖心時,「全面回歸?」才有變「全面回歸!」的可能,加油。
文字撰稿、照片拍攝 / 胡思玄
3 則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