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點評:LG 要加油啊!
本文目錄:
1. 客觀綜述
2. 引言
3. LG G6 基本規格、資訊
4. 外觀、設計
5. 螢幕
6. 系統與效能
7. 相機
8. 尾聲
§ 本篇評測之產品 LG G6 非市售版,軟、硬體表現、功能皆可能不夠成熟,並且不一定與市售版本相同。§
客觀綜述
外觀是 LG G6 最吸引我的地方之一了,G6 採用了高「屏佔比」設計,讓手機在不變或甚至更小的體積下可以塞進更大的螢幕,看上去令人驚艷,而且整機採用玻璃 + 金屬的材質搭配,非常有質感,稜角與圓角的運用恰到好處,握感優異,外觀整體非常不錯。螢幕部分,G6 搭載了一塊 18:9 的螢幕,看起來比傳統 16:9 螢幕的畫面看起來更加寬闊,最高亮度稍暗、最低亮度足夠,螢幕亮麗、對比度高。
系統方面 G6 沒有用上最新的 Qualcomm S835 處理器,而是較舊的 S821,按理來說 S821 已經相當堪用,不過在我實際使用的過程中,G6 卻時不時會出現卡頓的狀況,尤其是在高頻率操作時,相當惱人,或許這和我們手上的 G6 非市售版有關係。相機部分,成像品質幾乎達不到當下它應有的水準,日拍不錯、HDR 效果明顯、細節還原豐富;夜拍油畫感重、成像偏藍、抗炫光能力差,而且日夜拍的對焦速度都偏慢,相機使用體驗整體不佳,好在 G6 還有超廣角攝影使照片、影片看起來更有表現張力,雖然幾乎沒有細節可言、亮度也偏暗,但通常還是能拍出讓人滿意的照片,比起成像,G6 的相機更加偏重功能性。
以下圖片點擊可放大
引言
最近 LG 手機真的是風波不斷,連續幾款旗艦手機都出現了嚴重的產品壽命問題與品質疑慮,因此 LG 上半年的旗艦機勢必得有一些亮點來換回消費者的信心與關注。LG 於今年二月底 MWC 2017 所推出的 LG G6 就是背負著這樣使命的旗艦產品,儘管 G6 的規格沒有太多革新,但影響消費者第一印象的外觀設計,G6 倒是走的相當前面。今天同樣話不多說,我們就來看看扛著沉重使命的 G6 能否凱旋歸來。
LG G6 基本資訊
建議售價: NT$24,900
顏 色: 黑、銀、白 (本篇評測版本)
儲存空間: 4GB RAM / 64GB ROM (支援 microSD 記憶卡,最高可擴充至 2TB)
螢 幕: 5.7 吋 18:9 QuadHD+ (2880 x 1440) FullVision 螢幕
系 統: Android 7.0 with LG UX 6.0
處 理 器: Qualcomm Snapdragon 821
主 相 機: 1300 萬畫素、F/1.8 光圈、OIS 2.0 光學防手震
廣角鏡頭: 1300 萬畫素、F/2.4 光圈、125 度超廣角
前 相 機: 500 萬畫素、F/2.2 光圈、100 度超廣角
電池容量: 3300mAh
特殊功能: IP68 防水防塵、32bit Hi-Fi Quad DAC、Dolby Vision / HDR 10 螢幕、Quick Charge 3.0 快速充電
外觀、設計
相比去年的 G5,G6 的外觀有著顯著的改變與進步,材質方面,G6 從 G5 的全金屬材質變成玻璃背蓋 + 金屬邊框的組合,是今年旗艦機的主流搭配,包括 HTC U11、Samsung Galaxy S8 系列都是,不過各家的處理方式都略有不同。說到外觀設計,G6 的提升真的是不言而喻,G5 的外觀看起來比較陽春,質感普通,G6 看上去則十分典雅,白色背蓋與香檳金邊框相當合拍,整機質感突出。
特別的是,G6 的機身線條比 G5 與一眾競品都要來得硬朗不少,只在背蓋四周進行曲面處理,而且幅度也不大,不過再加上邊框的微微前傾,所以 G6 握起來非常穩,即便長時間握持也不容易感到不舒服,握感好評。整體來說,出眾的質感、優異的握感與新引進的高屏佔比設計、簡潔雅致的機身綜合起來,使得 G6 散發出以往 LG 手機不曾有過的氣質。
▲ 由於屏佔比較高,G6 正面的絕大部分都是螢幕,空閒的區塊不多。
▲ 螢幕下方僅有 LG Logo。
▲ 螢幕上方則是鏡頭、感應器與聽筒。
▲ SIM 卡槽在機身右側,支援 nanoSIM 與 microSD 卡。
▲ 機身左側則是音量鍵,不過這個音量鍵的位置似乎有點太上面了,無論左右手都不好按。
▲ G6 是今年少數還保有 3.5mm 耳機孔的旗艦手機。
▲ 機身底部有 USB Type-C 插槽與喇叭。
//embedr.flickr.com/assets/client-code.js▲ G6 的背面設計非常簡潔,電源鍵也延續過往 LG 手機放在背面。
//embedr.flickr.com/assets/client-code.js▲ 背面四周的曲面背蓋使得 G6 具備不錯的握持手感。
//embedr.flickr.com/assets/client-code.js▲ LG 對 G6 的邊框進行了切邊處理,提升了 G6 的外觀質感。
螢幕
除了外觀,螢幕也是 G6 相當值得說的點,這回 G6 用上了一塊 18:9 (對,就是 2:1) 的 FullVision 螢幕,比現在仍為主流的 16:9 螢幕比例要長一些,看影片時有種更加廣闊、寬敞的感覺,不過由於大多數應用程式、遊戲與影片皆還不支援,因此若是強行將應用程式、遊戲或影片檔案拉伸到 18:9 的尺寸,螢幕左右 (或說上下) 會有部分區域無法顯示。如果你很在意這一點,我會建議你最好先持續觀望,畢竟要等軟體開發商去支援各種愈加零散的螢幕比例肯定要等上好一陣子 (像 Galaxy S8 系列的螢幕就是 18.5:9),影片更是不用說,所以現在唯一且最好的辦法仍然是強行拉伸 (總比上下留兩塊黑邊來得好吧)。
來說說觀感吧,G6 的螢幕是全球首款同時支援 HDR 10 與 Dolby Vision 兩種 HDR 規格的手機螢幕,不過這必須要影片本身也支援,使用者現在可能還沒辦法有太明顯的感受到 HDR 螢幕的優勢。以 Apple iPhone 7 作為螢幕比較的對象,在播放相同影片時 G6 的色彩比較鮮豔,看起來更亮麗,而且對比度也較高,因此看起來會比 iPhone 7 來得生動、立體,比較吸睛。
亮度部分,對於 G6 的室外最高亮度一般並不夠亮,極限亮度需要真的非常亮才會啟動,所以平常會感覺有點暗暗的,不過最低亮度可以到足夠低。另外,以較廣視角觀看 G6 的螢幕,亮度會明顯降低,顏色則沒有太大改變。整體來說這是一塊不錯的螢幕,觀感討喜,規格也是頂尖,但有些優勢一時還沒辦法彰顯。
▲ G6 的顯示效果不錯,拿來看電影能有很棒的體驗。
系統與效能
我對於 G6 的失望,主要都是來自於系統與使用體驗方面。首先,G6 並沒有採用今年 Android 旗艦手機主流的 Qualcomm Snapdragon 835 處理器,而是用了去年底的 Snapdragon 821,兩年前 G4 也因為 S810 處理器的發熱問題而改由效能略低的 S808 代打,不過 S835 處理器並沒有大災情,因此這可能是 LG 為了避免 S835 供貨吃緊而退而求其次的策略,否則 G6 恐怕得要和 U11 一樣到了年中才推出。
照理來說,S821 處理器的效能現今仍然是處於前段班,然而不曉得為什麼,我手上這台 G6 使用起來真是又卡又頓,雖然不是持續性的,但是頻率非常高,尤其是在頻繁進行應用程式切換以及大型遊戲啟動時,我還以為我用的是一台兩年前的旗艦機呢。除此之外,我們透過 Antutu Benchmark 6.2.7 跑分時,最終分數居然僅有 90893 分,屢試不爽,分數才比 Samsung Galaxy A8 (2016) 高上一點,真是令人百思不得其解,或許是非市售版的原故吧。
在正式發表前,G6 的預熱影片就相當強調「正方形 (Square)」的概念,這是因為 G6 螢幕的 18:9 比例正好可以平分為兩個正方形,而在 G6 所搭載的 UX 6.0 操作介面中,LG 也特別將「音樂」、「媒體匣」,甚至「聯絡人」…等等應用程式重新設計,因此都不難看到由兩個正方形所組成的設計,例如「音樂」的播放介面中,專輯圖片與控制面板 (播放、上一首、下一首、隨機播放…等等按鈕) 就分別佔據了上下正方形,看起來很整齊。
//embedr.flickr.com/assets/client-code.js
▲ 圖片點擊可放大。LG G6 在 ZETAIL X 效能跑分資料庫中的成績。*資料來自 ZETAIL X
//embedr.flickr.com/assets/client-code.js▲ LG G6 透過 Antutu Benchmark 6.2.7與 3DMark 跑分的結果。
//embedr.flickr.com/assets/client-code.js▲ G6 第一次開機大約還剩 49.63GB 可用。
//embedr.flickr.com/assets/client-code.js //embedr.flickr.com/assets/client-code.js
▲ 由於 G6採用的是 Android 7.0,設定採用的是全新介面。G6 內建「時鐘」App 的時區檢視功能相當有趣,可以隨意拖拉時間也同步看到其他國家時間的改變。
//embedr.flickr.com/assets/client-code.js▲ G6 的多視窗 (Multi-Window) 功能。
//embedr.flickr.com/assets/client-code.js▲ 在許多應用程式都能看到這個「應用程式縮放」Icon。
//embedr.flickr.com/assets/client-code.js▲ 點擊後就可以看到這個選單,使用者可以自行設定希望應用程式以什麼方式顯示。
//embedr.flickr.com/assets/client-code.js▲ 這是 G6 的音樂播放介面,可以看到專輯圖片佔了上半部的正方形,而控制面板則是下半部。另外,新的歌詞顯示介面也比以往美觀許多。還有一點值得一提,就是如果你的專輯圖片不是正方形,系統將會自動將它拉成正方形,如果不希望這個問題影響觀感,在設定時就需要注意一下。
LG G6 情境照片
//embedr.flickr.com/assets/client-code.js
//embedr.flickr.com/assets/client-code.js
相機
G4 的相機出色,V10 的相機功能與表現都令人驚豔,G5 則略為平淡,雖然可玩性更高,但成像品質並沒有過往來得好,G6 也延續了這樣的特性。先從規格說起,G5 的感光元件為 Sony 的 IMX234,來到 G6 不但沒有進步,反而採用了許多中低階手機常用的 IMX258,因此相機畫素降到 1300 萬畫素 (G5 為 1600 萬畫素),感光面積也較小。
在這樣的狀況下,G6 的相機表現究竟如何?先說說日拍,G6 延續了 LG 旗艦機成像細節保留豐富的傳統 (不過還是略遜於 G5),成像顏色豔麗的嚇人,而且 HDR 效果明顯,面對背光環境通常可以在不讓背景過曝的前提下,大幅提高前景亮度。如果你沒有修圖習慣又喜歡在 Facebook、Instagram…等等社交平台和大家分享照片,G6 可以說是「直出」首選。
夜拍就是 G6 的硬傷了,亮度比 G5 高上不少,不過細節保留只能用悲劇來形容,經常會有像是對不到焦的感覺,整張照片毫無立體感,完全是「抹平」的。而且若是該場景同時有強光 (如路燈),會有非常嚴重的耀光現象,無論怎麼擦拭鏡頭都沒有用,所以可以排除鏡頭上油汙所導致的可能性。對焦部分採用了相位對焦,不過遠不如 U11 的 UltraSpeed 或 Galaxy S8 系列的 Dual Pixel 對焦來的快、來的準,G6 的對焦有點拖泥帶水,很不乾脆,實際拍照也不時會出現對不到焦的情況,水準失常。
好在 G6 還有一顆 125 度的超廣角鏡頭可以拍照,超廣角鏡頭加上成像濃豔的特色使得 G6 非常適合拍攝風景照片,可以比一般手機相機容納更多景物,拍出一些非常有張力、臨場感的照片。除此之外,因為 G6 的 18:9 比例螢幕,LG 也特地為 G6 加入了「方形臉」攝影模式,在這個模式下你可以直接拍攝正方形照片 (一個正方形取景,另一個則是即時預覽剛剛拍攝的照片),也可以即時拍攝數張正方形照片後拼貼成一張或是跟著 LG 所提供的「美照」拍攝出相同構圖的照片,就類似一個照片拍攝指南。
//embedr.flickr.com/assets/client-code.js▲ G6 的左邊鏡頭為超廣角鏡頭,右邊則為一般鏡頭,而且 G6 這次的鏡頭整個做平了,相當不錯。
//embedr.flickr.com/assets/client-code.js▲ 因為 G6的 18:9比例螢幕,所以這次 LG還加入了拍完照後的即時預覽功能,你可以在取景器旁看到一列剛剛拍攝的照片、影片。
//embedr.flickr.com/assets/client-code.js▲ 在一般模式下所提供的拍攝模式。
//embedr.flickr.com/assets/client-code.js▲ 方形臉模式下所提供的拍照模式。
LG G6 實際成像 (點擊可放大。無修圖、一般模式、HDR AUTO、自動對焦、自動測光)
上圖為一般鏡頭所拍攝,下圖為超廣角鏡頭拍攝
▲ 以上照片皆可與 HTC U11 深入評測內的照片相互對比。
LG G6 食物模式
LG G6 畫面凸顯模式
更多 LG G6 實拍照片
尾聲
一路走來,也評測過數台 LG 的旗艦機了,我曾一直覺得 LG 是智慧型手機廠商的一股清流,他們永遠在嘗試,嘗試自己沒有做過的,而非一昧迎合消費者。不過一段時間的體驗下來,這個想法在 G6 有些破滅了,仔細想想,相比 G4 玩材質玩相機、V10 由外而內都頗具實驗性的設計與 G5 的模組化設計,從 V20 開始到最新的 G6,LG 手機變得有點「無聊」,G6 上沒有什麼東西是具有突破性的,螢幕嗎?不是、相機嗎?更不是。
不是「無聊」不好,G6 的競品也沒好玩到哪去,若是 G6 能像 U11 如此成熟穩健、像 Galaxy S8 系列那樣華麗出眾,我想必會給予支持,但 G6 實在有失 LG 的水準。連這個曾說:「Life is Good When You Play More」的廠商都不「Play More」了,「Life」怎麼「Good」的起來?如今我也只能期待 V30 真像現在傳出的渲染圖如此「未來」了。
//embedr.flickr.com/assets/client-code.js//embedr.flickr.com/assets/client-code.js
8 則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