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深入評測 Nothing(手機) Nothing Phone (2) 開箱評測:風格先決,漸入佳境
Nothing(手機)Z+TECHZETAIL X手機深入評測

Nothing Phone (2) 開箱評測:風格先決,漸入佳境

620
Nothing Phone (2) 開箱評測:風格先決,漸入佳境

Z+點評:Nothing Phone (2) 在外觀、介面、功能等各方面,都力求風格先決。


前言

雖然新創品牌 Nothing 的首款產品是真無線藍牙耳機,但他們的野心顯然不只如此,在 2022 年發表 Phone (1),跳入競爭激烈的手機市場;而今,他們推出了全新的 Nothing Phone (2) ,不只延續標誌性的透明機身與 Glyph 介面,在產品定位、規格上也更往旗艦靠攏,究竟它能帶來怎麼樣的表現?值不值得一般消費者入手?今天就來看看 ZETAIL 的完整評測吧!


Nothing Phone (2) 規格

顏色:深灰色、白色(本文評測款式)
外觀尺寸:162.1 x 76.4 x 8.6 毫米(mm)
機身重量:200.7 公克(g)
儲存空間:

  • 8GB RAM(LPDDR5) / 128GB(UFS 3.1)儲存空間
  • 12GB RAM(LPDDR5) / 256GB(UFS 3.1)儲存空間
  • 12GB RAM(LPDDR5) / 512GB(UFS 3.1)儲存空間(本文評測款式)

螢幕:6.7 吋 FHD+(2412 x 1080)解析度 120Hz 可變更新率 AMOLED 康寧 Gorilla Glass 5 玻璃平面螢幕
系統:Android 13,搭配 Nothing OS 2.0
處理器:Qualcomm Snapdragon 8+ Gen 1 處理器
主鏡頭:5000 萬畫素、f/1.88 光圈、Sony IMX890 感光元件、OIS 光學防手震
超廣角鏡頭:5000 萬畫素、f/2.2 光圈、Samsung JN1 感光元件、微距攝影
前置鏡頭:3200 萬畫素、f/2.45 光圈、SONY IMX615 感光元件
電池容量:4700mAh
充電:45W 有線快充、15W 無線充電、5W 反向充電
特色功能:Glyph 介面、螢幕下指紋辨識、SGS 低藍光護眼認證螢幕、反向充電、IP54 防塵防潑水
建議售價:

  • 12GB RAM / 256GB 儲存空間:NT$ 21,900 元

外觀、螢幕與設計


▲ 按照慣例先來開箱。Nothing 依然堅持採用破壞式盒裝,讓我把它變得格外有藝術感,堪稱視覺的衝擊。正面的圖案是 Phone (2) 的機身特寫。


▲ 裡面盒裝的圖樣與外面無異,但換成了立體壓紋設計,質感很好。


▲ Nothing 強調 Phone (2) 的盒裝完全無塑,而且機身有多達 53 個零件使用永續材料,展現他們對於環保的努力。


▲ 盒裝內所有內容物如上圖,包括 Phone (2)、一條 USB-C to USB-C 充電線、SIM 卡針、說明書。


▲ 值得留意的是,就連隨附的配件 Nothing 也沒有馬虎,既特別又好看,SIM 卡針是透明設計;充電線的接頭也有部分透明元素。

外觀絕對是 Nothing Phone (2) 的一大特色與亮點,流露著強烈的「Nothing 風格」,因為這就是 Nothing 產品的共同 ID,它採用全透明的玻璃背板,能夠直接看到機身內部的零件與設計,超級吸睛,而且科技感十足,很適合喜歡新潮外型的使用者。值得一提的是,Nothing 刻意為背板玻璃做了微微的曲面設計,如此一來,雖然是平面邊框,但握感也不會太割手(比直角邊框好一點點)。


▲ 用上了全透明背板的 Phone (2),讓它在手機外觀高度同質化的今天有著極高的辨識度。


▲ 玻璃背板的四邊都經過小幅度的曲面處理,提升握感。

很多人可能關心 Phone (2) 的透明玻璃背板耐不耐刮?會不會用一段時間就傷痕累累?我想結果是令人滿意的,多虧了 Corning 的 Gorilla Glass 5(康寧第五代大猩猩玻璃),在裸機而且不特別保護的狀況下,使用一個多月以來幾乎沒有留下刮痕(至少肉眼看不出來),表現優異,不用太過擔心。


▲ Phone (2) 背板的 Gorilla Glass 5 玻璃有不錯的抗刮能力。


▲ 機身左側是音量鍵,右側是電源鍵。按鍵緊實不鬆動,組裝品質優異;偏清脆的按壓回饋也恰到好處,按起來不會太軟或太費力。


▲ 底部是 SIM 卡槽(支援雙實體 nano SIM)、USB-C 插槽,以及喇叭。

Phone (2) 目前有兩個顏色:深灰色白色,我手上的白色很清爽、現代;深灰色看起來則相當酷炫,更具科技感,我覺得都很好看。可惜的是,它只有 IP54 的防塵防潑水能力,僅能防止大部分灰塵,阻擋所有角度的潑水,而無法完全防塵防水,所以小心別讓它掉到水裡了。


▲ 深灰色的外觀。(圖片來源 / 翻攝自 Nothing 臺灣)

Phone (2) 搭載一塊 6.7 吋 FHD+(2412 x 1080)解析度的 AMOLED 螢幕,同樣是 Corning Gorilla Glass 5,而且 Nothing 已經貼心地幫你預貼保護貼,表示你不用額外花時間、花錢貼保護貼,拿出來就能用。螢幕採用全平面設計,可以減少誤觸,以及降低摔碎螢幕的風險。此外,螢幕邊框雖然不到非常窄,但四邊等寬,視覺觀感很棒。


▲ Phone (2) 出廠已預貼好保護貼,使用者就無需再煩惱貼膜的問題。


▲ 四邊等寬的螢幕邊框看起來非常舒服。


▲ 螢幕是全平面的設計。

Phone (2) 的螢幕支援 HDR 10+,色深達到 10 bit,內建提供「生動」跟「標準」兩種色彩顯示模式,「生動」的飽和度更高,看起來更艷麗;「標準」則相對自然平淡,比較耐看。但無論在哪個模式下,我覺得 Phone (2) 的螢幕顯示效果都非常漂亮,而且可視角度很廣,應該能讓多數使用者感到滿意。


▲ 螢幕支援 HDR 10。


▲ 內建的兩種螢幕色彩顯示模式。


▲ Phone (2) 的螢幕清晰、亮麗,可視角度也相當廣,我自己很喜歡。

Phone (2) 採用可變更新率螢幕,調整範圍為 1Hz – 120Hz,在顯示靜態畫面時,系統會自動降低螢幕更新率,藉此省電;在玩遊戲或頻繁滑動螢幕的時候,更新率則會來到 120Hz,確保畫面足夠順暢。亮度方面,Nothing 表示顯示 HDR 內容的峰值亮度是 1600 尼特;平常在戶外環境則可以達到 1000 尼特,我實測在大太陽下使用,確實能清楚看見螢幕畫面


▲ 你可以在手機的顯示設定切換螢幕更新率,預設是「動態」。


系統、效能與使用體驗

雖然 Nothing Phone (2) 依然沒搭載最新的旗艦處理器,但比起僅使用中高階等級處理器的 Phone (1),換上 Qualcomm Snapdragon 8+ Gen 1 後確實能提供更優異的效能表現,這對多數使用者也已經相當夠用,如此一來,不僅能讓它更往「旗艦」的定位靠攏,也可以同時控制成本,確保售價維持在「甜蜜點」。

記憶體跟儲存空間的規格,Phone (2) 共有 8GB + 128GB12GB + 256GB12GB + 512GB 三種組合(皆是 LPDDR5 + UFS 3.1),而或許是市場考量,臺灣最終僅推出 12 + 256GB 的版本。值得一提的是,我手上的是最高規版,但畢竟兩者只在儲存空間不同,實際使用體驗應大同小異。


▲ Phone (2) 配備 Qualcomm S8+ Gen 1 處理器,我手上的是 12GB + 512GB 的版本。

Phone (2) 出廠預載 Android 13(三年 Android 版本更新保證),搭配 Nothing OS 2.0 操作介面,雖然整體很接近原生設計,但他們還是試圖在各個地方注入自身的 DNA,強化特色,於是他們重繪了不少應用程式 Icons,也提供許多頗具巧思的 Widgets,讓手機由外到內都帶有濃厚的「Nothing 風格」,辨識度相當高。


▲ Nothing 推送更新的頻率還算高,這一個月以來就更新了三次左右。


▲ 你可以選擇想要「Nothing」還是「Android 預設」的視覺風格,主要差異在於 Icons 跟 Widgets。


▲ 內建的「天氣」App  是由 Nothing 設計的,採用好看的極簡設計。


▲ Android 現在有很成熟的外觀樣式自訂功能,可以自動取桌布的顏色作為整個系統的基本色調。


▲ 「實驗室功能」是一些尚未穩定,Nothing 還在測試的功能,如果你有興趣也可以打開用用看。


▲ 手機內建不少手勢,我自己使用滿頻繁的是「按兩下電源鍵」快速開啟相機的功能,有時候要抓拍真的很方便。

我自己很喜歡「鎖屏小工具」和桌面 Apps、資料夾的自訂功能,前者顧名思義是可以在鎖定畫面置放 Widgets,搭配息屏顯示(Always-On Display)功能,你就能在待機狀態下隨時查看天氣、世界時間等資訊,此外,如果放上快速設定,像我放了手電筒跟計算機,那就可以在手機鎖定時,快速開關手電筒與計算機,超級方便!


▲ 設定好「鎖屏小工具」,再開啟「息屏顯示」之後,Widgets 就會持續顯示在螢幕上。不過並不是所有 Widgets 都能放上去,目前只有 Nothing 自己設計的。


▲ 「鎖屏小工具」在待機狀態下的顯示效果。

桌面 Apps 和資料夾自訂,則是讓使用者自訂 Apps 與資料夾在桌面顯示的尺寸與樣式,比如把你常用的 App 加大,方便開啟,或是加大資料夾,你就可以在不點開資料夾的狀態下,直接打開裡面的 App(搭配下面的 GIF 比較容易懂),甚至你還能用 Nothing 提供的多種圖示當成資料夾封面。這些功能皆讓 Phone (2) 得以帶來獨特的體驗,也讓你可以創造出專屬的桌面風景。


▲ 你可以自訂想要的資料夾樣式,選擇相當豐富。


▲ 從這個 GIF 可以看到,雖然 Chrome 在資料夾裡面,但我只要直接點 Chrome 就可以直接打開,而不用先進入資料夾,超級方便。

話說回來,以 2023 年的標準來看,Nothing Phone (2) 的效能到底夠不夠用?我的答案是肯定的,至少對絕大部分人而言是如此,搭配 120Hz 更新率的螢幕,Phone (2) 日常用起來極其順暢任何操作、動畫都反應迅速。玩起一般 3D 線上遊戲也不是問題,但如果你常玩那種極度考驗效能,像是時下幾款「惡名昭彰」的開放世界 RPG 遊戲,還是準旗艦定位的手機才能提供更佳的性能、散熱、更新率表現。


▲ 現在 Android 也有內建「遊戲模式」,如果你平時有在玩遊戲可以打開它。


▲ 在遊戲中,「遊戲模式」會呈現畫面右側的捷徑,由上到下分別是「進入遊戲資訊主頁」、「螢幕截圖」、「螢幕錄影」、「即時 FPS」。

這一個多月使用下來,Phone (2) 比較大的問題反而是系統穩定性,在日常使用的時候,它不時會出現一些 Bugs,比如短暫的觸控失靈、刪除通知時卡住一下等,問題說大不大,說小不小。儘管從我拿到手機至今,Nothing 已經推送幾次更新,但依然有改進空間,畢竟使用者體驗可是至關重要的部分,這也是為什麼我說它是以「風格先決」,而體驗則「漸入佳境」。


▲ 這是有次調音量的時候當掉,就連在「息屏顯示」下,音量條還是持續顯示(當下我沒有按壓音量鍵)。

評測 Nothing Phone,自然不能不提從第一代就內置的 Glyph 介面;簡而言之,就是 Nothing 在手機背板嵌入了許多 LED 光條,讓它可以玩出許多新花樣,比如通知提示燈充電電量顯示音量顯示倒數計時器等。這次 Phone (2) 的 LED 數量增加,讓它能更細緻地顯示各類資訊,但坦白說,因為顯示在背面,所以如果你沒有隨手翻轉手機的習慣,那 Glyph 介面的實用度可能不高。


▲ 基本上你在背面看到的條狀造型的都是 Phone (2) 的 LED 燈條。


▲ 將 Glyph 介面完全點亮的樣子,超吸睛!


▲ Glyph 鈴聲和 Glyph 作曲器讓你可以自己設計鈴聲跟燈光效果,按照 Nothing 的說法,這樣你就可以在翻轉手機的情況下,快速辨認是誰的來電。


▲ 開啟「Glyph 朝上模式」後,只要將手機翻轉,手機就會自動進入靜音模式。


▲ 「Glyph 計時器」還挺有趣的,只要設定好想要倒數的時間,將手機翻轉,其中一個燈條就會變成時間條,開始倒數。


▲ 「音量指示器」是在調整音量的時候,一樣透過燈條來顯示當下的音量。需要注意的是,因為音量只能在螢幕開啟的時候調整,所以你要先按一下電源鍵來喚醒螢幕,不然是不會有反應的。


▲ 「充電計」則是手機充電的時候,可以透過下方的燈條顯示當下的電量。


▲ 「Glyph 進度列」會透過燈條來顯示某個 App 當下的進度,目前僅有 Uber 與 Zomato 支援此功能,以前者為例就是顯示你叫的車抵達的進度;至於 Zomato 目前尚未在臺灣提供服務,所以不能用,不曉得為什麼都支援 Uber 了,卻不支援 Uber Eats?


▲ 注意看的話會發現背面右上角還有一顆紅色的 LED,那是錄影指示燈,會在你錄影的時候閃爍燈光(也可以關閉)。

Phone (2) 採用光學式螢幕下指紋辨識作為生物解鎖方式,解鎖位置在比較靠下的地方,一開始可能會需要習慣一下。指紋辨識的速度算是普通,不快也不慢,但需要手指停留一段時間,如果只按一下就立刻拿起來並沒有辦法解鎖;至於辨識穩定性與精準度,只要習慣了前述的要點,我覺得它用起來很可靠,推薦使用。


▲ Phone (2) 的指紋辨識速度普通。


相機

出色的相機表現往往需要成熟的軟硬體配合與調校,對一家新創公司並不容易,但 Nothing Phone (2) 的實際表現好於我的預期。它背面搭載雙鏡頭,主鏡頭是 5000 萬畫素f/1.88 光圈等效焦距 23mm,採用 Sony IMX890 感光元件,並內建 OIS 光學防手震;另一顆為超廣角鏡頭,同為 5000 萬畫素光圈 f/2.2等效焦距 14mm,使用 Samsung JN1 感光元件,支援微距拍攝。兩顆鏡頭都預設開啟像素合併技術,以提升低光源拍攝效果。


▲ Phone (2) 背面搭載兩顆鏡頭,皆有略微凸起。

Phone (2) 的整體成像風格自然平實,不會太過濃艷或風格化。在光線充足的狀況下,它能交出品質相當穩定的照片,不過度銳化也有不錯的解析力;改良的進階 HDR 介入強度不太一定,時而「暴力」,時而輕微,但通常都可以充分保留寬容度,在拍攝明暗對比很大的場景時非常實用。不過 Phone (2) 的鏡頭光學品質尚有提升空間,偶爾會出現比較大面積的眩光或紫邊色散

日拍實拍樣張(自動測光、自動 HDR、自動對焦、直出)

IMG_20231009_104421334

▲ 主鏡頭拍攝。

IMG_20230924_172952580

 

▲ 主鏡頭拍攝。

IMG_20230916_124700378

▲ 主鏡頭拍攝。

IMG_20231003_143442704

IMG_20230916_142953276

▲ 從上面兩張照片可以看到 Phone (2) 在光線比較強烈的場景拍攝容易出現色散或炫光。

主鏡頭 vs. 超廣角鏡頭日拍實拍樣張(自動測光、自動 HDR、自動對焦、直出)

每組的第一張皆為主鏡頭拍攝,第二張為超廣角鏡頭拍攝。

IMG_20230924_165351929

IMG_20230924_165354434

IMG_20230903_172545159

IMG_20230903_172547670

5000 萬畫素 vs. 1200 萬畫素實拍樣張(自動測光、自動 HDR、自動對焦、直出)

IMG_20230926_135631494

▲ 5000 萬畫素。

IMG_20230926_135622646

▲ 預設像素合併後的 1200 萬畫素。有趣的是,經過多組樣張的比較,我發現 5000 萬畫素跟 1200 萬畫素照片的細節幾乎沒有差異,雖然 5000 萬畫素的照片可以放得更大,但基本上不會因此看到比 1200 萬畫素更多的細節,建議平時維持在 1200 萬畫素即可。

 

人像模式實拍樣張(自動測光、自動 HDR、自動對焦、直出)

IMG_20230903_173903605

▲ 未開啟人像模式。

人像 IMG_20230903_173911538

▲ 開啟人像模式。Phone (2) 的這組人像模式樣張效果不錯,不過它的表現稱不上穩定,不時會有物體邊緣計算不準的問題,還需要 Nothing 持續改善。

微距模式實拍樣張(自動測光、自動 HDR、自動對焦、直出)

微距 IMG_20230906_170752625

微距 IMG_20230906_170716460

微距 IMG_20230906_170815460

微距 IMG_20230906_171223401

微距 IMG_20230906_171343470


▲ 你可以在拍照的時候使用 Glyph 手電筒來補光,這樣的光會比閃光燈來的柔和,很適合在拍攝微距照片的時候用。

Phone (2) 的夜拍表現同樣不俗,亮度控制得宜,放大能看得出塗抹,但在可接受範圍內;事實上 ── 你可能會很意外 ── 我覺得它很多時候能與 iPhone 14 Pro Max 一戰。在進階 HDR 或夜拍模式的幫助下,Nothing Phone (2) 論細節、論明暗細節還原、論色彩、論觀感,都常常媲美 iPhone 14 Pro Max,令人訝異。

綜合夜拍實拍樣張(自動測光、自動 HDR、自動對焦、自動夜間模式、直出)

IMG_20231005_231054512

▲ 主鏡頭拍攝。

IMG_20231016_191001674

▲ 主鏡頭拍攝。

IMG_20231016_191004597

 

▲ 超廣角鏡頭拍攝。

IMG_20230924_210043470

▲ 主鏡頭拍攝。

IMG_20230924_210048418

▲ 超廣角鏡頭拍攝。

IMG_20230924_173719175

▲ 主鏡頭拍攝。

IMG_20230924_173724597

▲ 超廣角鏡頭拍攝。

與 iPhone 14 Pro Max 對比夜拍實拍樣張(自動測光、自動 HDR、自動對焦、自動夜間模式、直出)

每組的第一張皆為 iPhone 14 Pro Max,第二張為 Phone (2)。

對比_iPhone 14 Pro Max_5

對比_Nothing Phone (2)_5

對比_iPhone 14 Pro Max_2

對比_Nothing Phone (2)_3

對比_iPhone 14 Pro Max_3

對比_Nothing Phone (2)_2

不過 Phone (2) 當然還是有它的罩門,那就是在不暗不亮的尷尬環境,以及極低光源的場景。在不暗不亮的的地方,Phone (2) 的成像開始出現明顯的塗抹與油畫感,Nothing 也知道會這樣,所以拍完之後會再銳化照片,導致有時候看起來不太自然。至於在極低光源、肉眼也看不太清楚的地方,Phone (2) 的夜拍模式也無能為力,會拍出油畫感、計算痕跡極重的照片

不亮不暗、低光源實拍樣張(自動測光、自動 HDR、自動對焦、自動夜間模式、直出)

IMG_20230928_134629508

▲ 主鏡頭拍攝。

IMG_20230928_125357015

▲ 主鏡頭搭配兩倍數位變焦拍攝。

IMG_20230924_224526143

▲ 主鏡頭拍攝。

IMG_20230924_224531251

▲ 超廣角鏡頭拍攝。

對比_Nothing Phone (2)_12

▲ 主鏡頭搭配數位變焦拍攝。

對比_iPhone 14 Pro Max_12

▲ iPhone 14 Pro Max 主鏡頭搭配數位變焦拍攝。

前置鏡頭為 3200 萬畫素,是 Phone (1) 的兩倍,光圈 f/2.45,採用 Sony IMX615 感光元件。照片延續自然真實的風格;焦距夠廣,把手伸長就能三、四人一起自拍;高畫素也確實帶來不錯的解析力。但我用下來覺得有兩個比較可惜的部分,首先是 Nothing 沒有透過像素合併來提升低光源表現,甚至也無法手動打開;再來是它不支援自動對焦。前者有機會透過韌體更新彌補,後者就只能看看下一代 Nothing Phone 會不會加入了。


續航與充電

Phone (2) 內建 4700mAh 的電池容量,不算太小。我使用 PCMark「工作 3.0 電池使用壽命」來測試它的續航時間,螢幕與音量都固定在 50%,結果它的成績是 15 小時 24 分鐘,非常不錯;在日常使用時(開啟動態螢幕更新率),它的續航能力也讓人放心,以中高度的使用強度而言,我可以輕易取得一天續航,相信能夠滿足多數人的使用需求。


▲ 我用 PCMark「工作 3.0 電池使用壽命」測試 Phone (2) 續航表現的結果。

在充電部分,Phone (2) 支援 45W 有線快充15W 無線充電,但充電速度測試下來並不快,在關閉「電池健康狀態」、開啟「息屏顯示」功能的條件下待機有線充電(搭配 140W 充電器,有顯示正在快速充電),從 3% 到 100% 花了 1 小時 50 分鐘,還挺久的。此外,它還有「反向充電」功能,功率為 5W,也就是你可以透過 Phone (2) 的背面來幫其他裝置充電,像是真無線耳機這樣的小東西,應急使用相當方便。


▲ Phone (2) 從 3% 到充滿電的電量變化記錄。


▲ Phone (2) 的「電池共享」功能可以透過自身的電池幫其它小配件充電。


尾聲(購買)

Nothing Phone (2) 以風格先決,同時相較 Phone (1) 漸入佳境。儘管主打的 Glyph 介面未必適合所有人,很需要學習成本與習慣時間,App 支援性也有待擴增,但 Nothing 將其融入外觀設計,就算你用不到,也能清楚看見。綜觀 Phone (2) 的表現,老實說,拎出任何一部分都不是市面上最佳,但整體而言,它不僅有著堪稱成熟的表現,甚至從配件、外觀到內在,都流露著極為濃烈的風格與特色 ── 而這,或許正是時下手機最難能可貴的。

購買

8.5
Nothing Phone (2)
綜合評價

Nothing Phone (2) 無論整體或特定方面的表現都不是市場最佳,但它並不差,各方面都有一定水準,再加上 Nothing 為 Phone (2) 注入的獨特設計與風格,讓它成為市場上獨一無二的存在。

優點
獨特、辨識度高的外觀設計 螢幕顯示效果優異 相機表現好於預期 能滿足一天使用的續航能力
缺點
系統穩定性有待提升 充電速度不算快 Glyph 介面的實用性有限
  • 外觀與設計8.7
  • 螢幕與顯示8.5
  • 系統、效能與使用體驗8.2
  • 相機8.2
  • 續航與充電8.7
購買 Nothing Phone (2)
本文作者
胡思玄

ZETAIL 創辦人、總編輯。 喜歡研究科技產品、技術與市場,對於科技產品有獨到見解。曾經歷過消費者購機時的猶豫,所以打造了消費者導向的科技媒體 - ZETAIL。我們將會持續替大家帶來高品質的文章,謝謝您們的支持,我們將持續進步!

分享你的看法

發表迴響



版權聲明©️

DMCA



在社群媒體關注 ZETAIL

探索更多來自 ZETAIL 科技心感動 的內容

立即訂閱即可持續閱讀,還能取得所有封存文章。

繼續閱讀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