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ZETAIL X 耳機、喇叭 Nothing ear (1) 主動降噪 真無線藍牙耳機 開箱評測:獨特透明外觀,不俗表現
耳機、喇叭NothingZ+TECHZETAIL X

Nothing ear (1) 主動降噪 真無線藍牙耳機 開箱評測:獨特透明外觀,不俗表現

366
Nothing ear (1) 主動降噪 真無線藍牙耳機 開箱評測:獨特透明外觀,不俗表現

Z+點評:在國外討論度超高的 Nothing ear (1) 終於登臺啦!


本文目錄

1. 前言
2. ZETAIL X 綜合概述
3. Nothing ear (1) 規格 、基本資訊
4. 開箱、外觀與設計
5. 配戴感受
6. 功能與使用體驗
7. 延遲與連線表現
8. 降噪與隔音表現
9. 聲音、續航表現
10. 尾聲(購買)


雖然這幾年真無線藍牙耳機的功能一直在進化,但外觀上好像都沒有太大改變,看久了難免有點審美疲勞。去年底成立於英國的新創品牌 Nothing 就打算採取不同的策略,他們的首款真無線藍牙耳機 ear (1) 在外觀上大玩透明設計,不僅重新為市場注入活水,也成功吸引到不少科技產品愛好者的目光。這次 ZETAIL 搶先拿到了 Nothing ear (1) 新的「碳黑色」款式,就讓我們一起看看它的表現吧!



(資料來自 ZETAIL X)


顏色:白色、碳黑色(本文評測版本)
單體:11.6 毫米石墨烯振膜動圈單體
標示續航時間:

  • 4 小時(耳機 + 開啟主動降噪)
  • 34 小時(搭配充電盒 + 關閉主動降噪)
  • 5.7 小時(耳機 + 關閉主動降噪)
  • 24 小時(搭配充電盒 + 開啟主動降噪)

類型:真無線藍牙耳機
重量:4.7 公克(單邊耳機)、57.4 公克(充電盒)
藍牙版本:藍牙 5.2
音頻編碼:SBC、AAC
響應頻率:20 Hz – 20 kHz
特色功能:混合式主動降噪(Hybrid ANC)、環境音模式、「ear (1)」專屬應用程式、「入、離耳偵測」功能、IPX4 防潑水、Qi 無線充電、AI 通話降噪
建議售價:NT$3,190 元



▲ ear (1) 的盒裝設計很大膽、特別,正面是大大的耳機特寫,而且要打開一定要撕開封條,無法讓盒子保持完好,看起來就像上圖。


▲ 背面有耳機輪廓示意圖,盒裝其它部分就沒有太值得一說的地方了。


▲ 盒裝內容物如上圖,包括 ear (1) 耳機、三組不同尺寸的矽膠耳塞(其中一組在耳機上)、一條沒有 Logo 的 USB-C 充電線、快速上手指南與安全保固資訊卡。

外觀設計無疑是 Nothing ear (1) 的最大亮點,方形的充電盒使用「透明」的外殼,使用者可以直接看到放在裡面的耳機,營造了一種很前衛、開放的視覺效果。好看是好看,新鮮是新鮮,不過這樣設計的缺點也很明顯,就是非常容易刮傷跟沾染指紋,即使沒有將它放在包包裡跟其它物品碰撞、摩擦,ear (1) 的充電盒在我這幾週的使用下依舊出現了不少刮痕,這是比較讓我懊惱的。


▲ Nothing ear (1) 圓角方形的充電盒,應該能依稀看到它的外殼其實是透明的。


▲ 透明外殼最大的弱點就是刮痕會特別顯眼,日常使用時就要多加注意。

雖然說透明,但我想是考慮到整體的美觀性,以及避免模糊視覺焦點,Nothing 並沒有真的把充電盒內部做到全透明,像是電池、其它零件都被放在了中間的實色空間內,讓使用者一眼只能看到耳機。ear (1) 目前有兩個顏色,除了一開始的「白色」,最近還推出了新的「碳黑色」,把所有本來白色部分都換成了黑色,少了一點清新感,多了一絲科技感,相當符合 Nothing 的品牌形象,我很喜歡。


▲ 充電盒內部並非完全是透明的,零件都還是集成在內部的實色空間,以求外觀的整潔和美觀性。


▲ 「白色」和「碳黑色」的 ear (1),兩種顏色各有一番風味。(圖片來源 / 翻攝自 Nothing)

Nothing 看起來還是個玩心十足的新創品牌,ear (1) 的充電盒上有一些我至今都搞不懂的設計,比如頂部的圓形凹槽,許多外媒認為這讓整個充電盒有點像「指尖陀螺」(Hand Spinner),但我個人覺得不太像,畢竟轉起來不太順手,反倒是搭配上面兩個同樣不明所以的圓圈一起看,還挺像米老鼠(Mickey Mouse)的形象的。


▲ 從這個角度可以看到充電盒頂部有個圓形的凹槽。


▲ 平常沒事拿起來轉一轉沒什麼問題,但如果要把它當成指尖陀螺就有點難度了。


▲ 搭配上一旁的兩個小圓圈,真的跟米老鼠蠻像的吧?XD


▲ 從充電盒到耳機只有一顆 LED 提示燈,就位在充電盒內部,它可以用來顯示充電盒的剩餘電量、充電狀態,還有耳機的充電狀態,因為外殼是透明的,所以即使不打開盒子也能一眼看到。

Nothing ear (1) 的充電盒的開蓋體驗非常好,這要歸功於內置彈簧金屬轉軸設計,讓充電盒得以順滑地「一推即開」,很過癮、很有滿足感,有時候我甚至會一直不由自主地重複開關蓋子(希望不會被我玩壞)XD。Nothing 可能是個設計至上的品牌,至少耳機收納的方式在我看來是一種妥協,它採用很少見的「斜放」設計,因為並非完全平放或直立,所以用起來不管是取出、放回其實都不太順手,需要習慣一下。


▲ Nothing 在 ear (1) 充電盒的轉軸內放了彈簧,所以提供了很棒的開蓋體驗。


▲ 試著透過 GIF 來表達 ear (1) 充電盒開蓋體驗的滿足感。


▲ 打開充電盒,可以看到耳機的收納方式是「斜放」的。


▲ 充電盒內部有「ear (CASE)」的字樣。

ear (1) 耳機設計使用類似 AirPods Pro 橢圓形腔體側面延伸而出的耳塞短柄組合,並且「柄」的部分跟充電盒一樣是「透明」外觀,可以直接看到麥克風、電路板…等零件部分,科技感十足,也成功讓 ear (1) 得以在眾多跟 AirPods Pro 外觀相似的競品之中脫穎而出。最後,ear (1) 也有 IPX4 防潑水能力,日常使用,像是運動流汗、淋雨基本上都不會導致耳機損壞。


▲ ear (1) 的耳機外觀。「紅點」似乎是 Nothing 標誌性的品牌識別(這樣比較容易得到「紅點設計大獎」嗎?),在 ear (1) 的耳機、充電盒許多地方都能看到,既可以用來區分左右邊耳機,也是 Nothing 「玩心」十足的表現之一。


▲ 耳機的紅點對應充電盒的紅點就知道右邊耳機應該放在哪邊。


▲ 透過耳機的透明外殼可以看到內部的「NOTHING ear (1)」的字樣,很細節的設計。


▲ 透明外殼甚至能看到耳機的電路板。


Nothing ear (1) 的結構設計跟 AirPods Pro 相似,也就是以橢圓形腔體為主,而耳塞則從腔體的側面延伸出來,這樣的設計可以讓腔體填滿耳朵內部的空間,同時讓耳機的出音孔直接對著耳道發聲,通常會有更舒適的配戴感受以及更精準的聲音。ear (1) 隨附三組不同尺寸的液態矽膠耳塞,沒有用上橢圓形造型有點可惜。


▲ ear (1) 耳機的「橢圓形腔體」和從側面延伸出來的耳塞。

ear (1) 的表現沒有讓人失望,它的配戴感受相當舒適,真的就跟 AirPods Pro 很像,長時間(3、4 小時左右)用下來不僅沒有什麼不適感,有時甚至會進入「無感」的狀態,而且由於耳塞是從腔體的側面延伸出來,所以實際伸入耳道的部分可以說只有耳塞而已,異物入侵感不明顯,整體的配戴體驗輕盈、舒適,很讓人滿意。


▲ 戴上耳機之後,伸入耳道的部分就只有耳塞而已。


就 Nothing ear (1) 的售價以及它是由一個新創品牌推出的第一款產品這樣的獨特意義而言,我覺得它的功能已經算是很豐富了。首先,它有「配戴偵測」功能,這表示當你把耳機拿下的時候,正在播放的音樂會自動暫停;當你再把耳機戴上的時候,音訊又會自動繼續播放;實際用下來,ear (1) 的「配戴偵測」功能是好用、實用的,反應還算靈敏,不過如果你把耳機直接拿在手上,仍然有可能出現它誤以為耳機已經被戴上的狀況


▲ ear (1) 的功能性還挺豐富的,比如它有很實用的「配戴偵測」功能。

除了「配戴偵測」,Nothing 還為 ear (1) 設計了專屬應用程式,名稱就叫做「ear (1)」,整個 App 從極簡的介面設計、點陣的字型選擇,到順暢細膩的動畫設計,都滿溢著 Nothing 的獨特風格,看起來格外有現代感,也讓「ear (1)」應用程式不會太難上手,初次使用不需要太多時間應該就能摸透;不過目前中文的介面還在製作中,會在之後的更新提供,閱讀英文比較吃力的使用者可以再等等。


▲ iOS 使用者要先將耳機跟裝置完成藍牙連線,打開「ear (1)」應用程式才會看到耳機出現在配對列表中。Android 使用者則不用那麼麻煩,因為 ear (1) 支援 Google 的 Fast Pair 快速連線功能,開蓋就會自動顯示在手機上(需要手機支援)。


▲ 跟耳機連線之後的主畫面,中央可以看到兩邊耳機各自的剩餘電量,下方有一個「HEAR」跟一個「TOUCH」按鈕。


▲ 點選主畫面右上角的「更多」(三個點)按鈕會進入設定的頁面,在這邊可以找到更多功能,以及開關「配戴偵測」功能。

如此追求現代感與科技感的 Nothing ear (1) 當然是採用「觸控手勢」來操作各項功能觸控感應區位於耳機「柄」的頂部,在準確點擊的狀況下,ear (1) 都能正確回應,而且速度不慢。ear (1) 比較特別的地方是它不只支援一般的「點按」手勢,還支援「滑動」,這是專門用來控制音量的,上滑調高、下滑降低,邏輯上很直覺,不過要注意力道的拿捏(因為不用太用力就能觸發功能),以免上滑的時候把整個耳機都滑掉了。


▲ 觸控感應區在「柄」的上半部,大約就是「紅點」的位置。

以下是 Nothing ear (1) 「預設」的觸控手勢操作功能:

  • 按兩下左耳:播放 / 暫停音樂
  • 按兩下右耳:播放 / 暫停音樂
  • 按三下左耳:切換至下一首歌
  • 按三下右耳:切換至下一首歌
  • 長按左耳:切換降噪模式(主動降噪 / 環境音模式)
  • 長按右耳:切換降噪模式(主動降噪 / 環境音模式)
  • 向上滑動:調高音量
  • 向下滑動:調低音量


▲ ear (1) 預設的觸控手勢操作功能。


▲ 按一下主畫面的「TOUCH」按鈕可以自訂不同觸控手勢要觸發的功能。


Nothing ear (1) 搭載藍牙 5.2,整體連線表現優異。推開充電盒後耳機就會自動開機、連線,連線速度大約 4 到 5 秒,因為拿出耳機需要花點時間,通常在把耳機戴上的過程中就已經完成連線了,整個使用體驗近乎無縫。ear (1) 的連線品質非常穩定,我完全沒遇到過「單邊耳機突然沒聲音,又瞬間恢復」的問題;只是偶爾暫停再播放音樂的時候,會出現只有單邊耳機有聲音的狀況,幸好不頻繁,而且只要再暫停、播放一次音樂就正常了。


▲ 只要打開充電盒,ear (1) 就會自動開機、連線了。

ear (1) 的左、右邊耳機都可以獨立使用,在經過第一次連線之後,不管只拿出隨便一邊耳機,都不用重新連線就可以開始使用;在兩邊耳機都已經拿出來的時候,放回任何一邊都不會影響音訊播放或連線(當然,如果你有開啟「配戴偵測」的話,音樂會自動暫停),所以無論你想要使用一邊還是兩邊耳機,甚至是在過程中隨時切換都不是問題。


▲ ear (1) 的兩邊耳機都可以獨立分開來用。

延遲方面,在使用 ear (1) 聽音樂或觀看 YouTube 影片的時候感覺不會有明顯的延遲感,不過在打字或玩遊戲的時候還是有明顯的畫面跟聲音不同步的狀況。針對這一點,ear (1) 有搭載「低延遲模式」(Low Latency Mode),可以在專屬應用程式中開啟;開啟後,延遲有降低,但差異不算很明顯,拿來玩一些講求反應速度的遊戲依舊不太適合,這點要注意一下。


▲ 「低延遲模式」必須要在「ear (1)」應用程式裡面打開,上圖就是切換介面。


Nothing ear (1) 功能的豐富性體現在各個方面,像是它還搭載了「混合式主動降噪」(Hybrid ANC)功能,這表示耳機會先使用「前饋式麥克風」初步抵消環境噪音,再透過「後饋式麥克風」進一步消除耳朵內殘留的噪音,能夠提供比一般採用單麥克風降噪的競品更好的降噪效果。


▲ Nothing 宣稱 ear (1) 的最大降噪深度達到 40 dB(分貝),也就是在某個頻率下,它最多可以減少 40 dB 的噪音。

ear (1) 的主動降噪表現其實不錯,開啟後能明顯感受到降噪效果,就跟競品類似,它可以大幅減少低頻的噪音,這在室內環境很實用對於中、高頻噪音的削弱能力比較有限,如果你待在咖啡廳或走在路邊,還是能聽到一些旁人細碎的講話聲跟車輛輪胎壓過路面的聲音,不過我覺得它算是比大部分競品要好一點,以這個價位來說,應該不會讓你失望。


▲ ear (1) 的主動降噪能力放在這個價位已經算是不錯。


▲ 在專屬應用程式可以調整 ear (1) 主動降噪的強度,分為「輕度」(Light)跟「最強」(Maximum)兩種。

ear (1) 還有「環境音模式」,開啟之後,耳機會透過麥克風拾取外界的聲音,讓你在戴著耳機的時候,還是能聽到周圍的狀況。ear (1) 的「環境音模式」效果足夠通透,會有一點底噪,好在對使用的影響不大,可以正常跟他人對話,所有聲音聽起來也算是自然;比較可惜的是,雖然 ear (1) 已經具備洩壓孔設計,但自己講話的時候還是有聽診器效應,聽起來悶悶的。


Nothing ear (1) 搭載一顆 11.6 毫米搭配石墨烯振膜的動圈單體,並且支援 SBC 和 AAC 兩種音訊編碼格式。Nothing 強調 ear (1) 是由瑞典的專業聲學團隊 Teenage Engineering 進行調音,據說能夠提供更為優異的音質表現。聽感的部分,ear (1) 的調音風格比較著重低頻下潛不深,但量感挺豐沛的,比較屬於凝聚型,收放的速度都很快

ear (1) 的人聲靠前,跟我近期測過的幾款競品類似,都不是走解析力路線,部分歌曲的人聲有毛刺感。由於偏向低頻的調性,耳機的高頻比較悶,清亮、通透的感覺都還差了點。樂器的定位感有出來,層次感則還有進步空間。整體聽下來,我覺得 ear (1) 的聲音挺有「流行感」的,像是 IU 的《LILAC》專輯在 ear (1) 的詮釋下顯得光芒四溢、時尚動人,對聽流行樂為主的使用者是不錯的選擇,只是可能沒辦法讓你細究聲音的各種指標和細節


▲ ear (1) 的聲音調性流行、著重低頻,適合常聽流行樂的消費者。

如果你不太滿意 ear (1) 現在的聲音也沒關係,在「ear (1)」應用程式中也內建了四種預設的等化器,分別是「均衡」(Balanced)、「加強高頻」(More Treble)、「加強低頻」(More Bass)、「人聲」(Voice),每個等化器的風格、效果都很明顯,不過它並不能讓使用者建立自己的等化器,希望未來有機會加入。


▲ 透過「ear (1)」應用程式可以選擇 ear (1) 的聲音等化器,有「平衡」、「增強高頻」、「增強低頻」、「人聲」可選。

在未開啟主動降噪時,ear (1) 的標示續航時間為 5.7 小時;開啟後變為 4 小時。我使用「ZETAIL X 耳機標準續航測試」[跟 iPad mini 5(AAC)連線,以 50% 音量連續播放相同音樂]來測試 ear (1) 的續航表現,結果它在關閉主動降噪時播放了 5 小時 12 分鐘的音樂;開啟後則是 5 小時 22 分鐘,從數字上看起來蠻奇怪的,不曉得是不是因為沒有實際戴著,所以主動降噪也沒有真的作用?但關閉主動降噪下不到 6 小時的續航,如今看來只能說是中規中矩。


▲ ear (1) 的充電盒支援 USB-C 充電插槽和 Qi 無線充電,兩種充電方式。


早在 Nothing ear (1) 引進臺灣之前,就看到許多外媒對它出現失望大於期待的評價,而這多半緣於 ear (1) 上市前「過度炒作」(over-hyped)造成的反效果,不過當我們聚焦於產品與價格本身,平心而論,ear (1) 並不差,外觀極具特色、配戴舒適、功能豐富完整、連線體驗出色、主動降噪有效,其餘方面也都至少有及格的表現。如果你覺得市面上的真無線耳機看起來都千篇一律,想要一個外觀與眾不同、整體又不差的選擇,那 Nothing ear (1) 再適合不過。

購買

本文作者
胡思玄

ZETAIL 創辦人、總編輯。 喜歡研究科技產品、技術與市場,對於科技產品有獨到見解。曾經歷過消費者購機時的猶豫,所以打造了消費者導向的科技媒體 - ZETAIL。我們將會持續替大家帶來高品質的文章,謝謝您們的支持,我們將持續進步!

分享你的看法

發表迴響



版權聲明©️

DMCA



在社群媒體關注 ZETAIL

探索更多來自 ZETAIL 科技心感動 的內容

立即訂閱即可持續閱讀,還能取得所有封存文章。

繼續閱讀

%d 位部落客按了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