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點評:V40 ThinQ 就像「復仇者聯盟」少了「鋼鐵人」-依然強大,卻難以致勝。
本文目錄
1. 客觀綜述
2. LG V40 ThinQ 基本規格、資訊
3. 外觀與設計
4. 螢幕
5. 系統、效能與使用體驗
6. 相機
7. 續航與充電
8. 尾聲
「ZETAIL X 客觀綜述」目前已將 iPhone 與 Android 手機分開比較,因此未來 iPhone 將不再有「標竿」之標註,而 Android 手機則不變 (下圖一)。而客觀綜述也改為自正文中擷取短句 (下圖二),易讀性更高,詳細表現仍需以正文為主。
建議售價: NT$24,900 元
顏 色: 摩洛哥藍 (本文評測版本)、鉑金灰、勃根地紅
外觀尺寸: 158.7 x 75.8 x 7.79 (mm)
機身重量: 169 公克
儲存空間: 6GB RAM / 128GB ROM
螢 幕: 6.4 吋 QHD+ (3120 x 1440) OLED 全視野螢幕
系 統: Android 8.1.0
處 理 器: Qualcomm Snapdragon 845 處理器
主 相 機: 1200 萬畫素、f/1.5 光圈、OIS 光學防手震、PDAF 相位對焦
廣角鏡頭: 1600 萬畫素、f/1.9 光圈、107 度超廣角
長焦相機: 1200 萬畫素、f/2.4 光圈、2 倍光學變焦、OIS 光學防手震
前置相機: 800 萬畫素、f/1.9 光圈
前置廣角: 500 萬畫素、f/2.2 光圈、90 度廣角
電池容量: 3,300 mAh
特殊功能: 支援杜比視界 (Dolby Vision)、HDR 10 影像播放、QC3.0 快速充電、Boombox 共振喇叭、IP68 防水防塵、DTS:X 3D 環繞音效、Story Shot / Triple Shot / Cine Shot…等多種相機拍攝模式
貌似是從這兩年開始,LG 開始分不清自家旗艦系列的屬性,將 G 系列與 V 系列原先各自的特色、功能大雜燴,就連原本風格差異很大的外觀也難以倖免,使得 V40 ThinQ 的整體設計語言和 G7+ ThinQ 相當類似。雖然我不贊成這樣的做法,但 V40 ThinQ 依舊展現了一款旗艦手機應有的質感與水準。
▲ V40 ThinQ 的正面設計和 G7+ ThinQ 幾乎完全一樣,邊框寬度接近,但「下巴」更短。
▲ V40 ThinQ (右) 的下巴比 ZenFone 5 (左) 的短一點。
▲ 由於這次改為三鏡頭,因此 V40 ThinQ 不像 G7+ ThinQ 的鏡頭為豎向排列,改採橫向。
兩款手機的正面看上去很類似,真正的差異主要是體現在背面。LG 在 V40 ThinQ 的背面玻璃用上了全新的 Silky Blast 製程,簡單說就是讓玻璃的觸感「如絲般順滑」,摸起來很像是鋁合金,這麼做的好處在於讓玻璃比較不容易沾染指紋,而且即便這次評測的是「摩洛哥藍」版本,在經過 Silky Blast 處理後也顯得相當內斂,解決了有時候消費者喜歡某顏色的手機,卻擔心拿在手上會過分高調的問題。
▲ 新的 Silky Blast 製程使得 V40 ThinQ 的背面玻璃呈現霧面觸感,摸起來很舒適,但缺點就是變得非常滑。
▲ 摩洛哥藍的 V40 ThinQ 很漂亮,在不同環境與光線條件下會呈現不同的藍色。
▲ V40 ThinQ 的機身左側為音量鍵與 Google 助理喚醒鍵1單擊啟動 Google 助理、雙擊啟動 Google Lens,可在「設定」>「擴展」>「快捷鍵」中關掉,音量鍵採分離設計。
▲ 機身右側則為電源鍵與 SIM 卡 / 記憶卡插槽。
▲ 機身底部有 3.5 毫米接孔、USB Type-C 插槽、Boombox 喇叭。
不過 Silky Blast 也並非都是優點,摸起來太滑就是一大缺點,單手握持時記得要抓緊一點。V40 ThinQ 的背面玻璃同樣有左右兩邊的曲面設計,因此能夠大幅提升握感,配備了 6.4 吋螢幕還能提供如此舒適的握感實在難能可貴。另外,V40 ThinQ 僅 169 公克的機身重量在當今旗艦手機市場可說是相當輕了 (作為對比,螢幕 5.8 吋的 iPhone XS 重量 177 公克;螢幕 6.3 吋的 Pixel 3 XL 重量 184 公克;螢幕 6.4 吋的 Samsung Galaxy S10+ 重量 175 公克)。
▲ V40 ThinQ 的背面左右兩側為曲面設計,可以提升握感。
與 G7+ ThinQ 採用 IPS 螢幕不同,V40 ThinQ 採用的是 OLED,色彩上依舊鮮豔亮麗,搭配 6.4 吋 2K+ (3120 x 1440) 解析度的大螢幕很適合拿來玩遊戲或追劇。可視角度相當廣,即便從比較大的角度觀看螢幕,色彩與亮度都沒有太明顯的改變。另外,V40 ThinQ 的螢幕最低、最高亮度也可圈可點,不過這次 LG 拿掉了之前在 G7+ ThinQ 上曇花一現的「超亮螢幕 (Super Bright Display)」功能,在大太陽底下還是能感受到差異。
▲ V40 ThinQ 的螢幕預設顯示效果艷麗,適合用來看影片。
以上是 ZETAIL 評測手機螢幕時,固定會測試的項目,正好也是 V40 ThinQ 表現最佳的部分。接著要來說說 V40 ThinQ 螢幕表現比較差的幾點,首先是螢幕的預設色溫偏冷,看久很容易感到眼睛不舒服,好在你可以在「設定」>「顯示」>「螢幕顏色」中自己調整,不算是非常大的問題。真正最影響使用體驗的是 V40 ThinQ 的自動亮度調整功能不夠靈敏也不夠精準,有時候遊戲玩一玩或影片看一看會遇到螢幕莫名其妙變暗的狀況,這點還須改進。
▲ V40 ThinQ 的螢幕色溫調整介面。
最後是 V40 ThinQ 的螢幕雖然原則上支援 DCI-P3 廣色域顯示,然而出廠預設的顯示效果:「自動」卻不支援 (叫做「自動」不就應該會自動依照當下螢幕所顯示的內容進行色彩空間的調整嗎…)。根據我的測試,「電影」與「相片」都支援 DCI-P3 顯示,不過前者無法完全顯示 DCI-P3 的色彩,對於廣色域支援最完整的還是「相片」模式,有這部份需求的使用者可以自行調整。
▲ V40 ThinQ 的螢幕顯示效果選擇介面。
V40 ThinQ 雖然今年才在臺上市,但它其實在去年就發表了,來不及換上最新的 Qualcomm S855 處理器,搭配在當今旗艦手機市場已經不算大的 6GB RAM,整體效能相較它牌旗艦自然比較吃虧,不過幸好 V40 ThinQ 在日常使用與反應都算相當快速、靈敏,而且經過一段時間的使用也能發現 LG 在過渡場景加入了更多過場動畫,使得使用體驗感覺更順暢。
▲ LG V40 ThinQ 在 ZETAIL X 效能評測資料庫中的分數。
▲ V40 ThinQ 透過 GeekBench 4、Antutu Benchmark 7.2.2 與 3DMark 跑分的截圖。
遊戲體驗方面,在玩 PUBG M 的時候,無論畫質怎麼調,只要幀率設定比較高,畫面就會時常掉幀 (就連搭載 A12 Bionic 處理器的 iPhone XS 都會過熱強制降頻、降亮度,只用上 S845 的 V40 ThinQ 會這樣好像也不意外),喜歡玩遊戲的消費者要注意一下。
▲ V40 ThinQ 的「遊戲工具」功能,就類似 ZenFone 5 / 5Z 上的「遊戲精靈」。
▲ 你可以直接在「遊戲工具」中調整螢幕的解析度與幀率,藉此提升畫面觀感或降低性能負擔。
▲ 在開啟遊戲後,「遊戲工具」會自動常駐在底部導航欄,點擊即可使用。另外,剛剛雖然提到「遊戲工具」類似 ASUS 的「遊戲精靈」,不過前者的功能與介面都明顯陽春很多,提供的很多都是與「增進遊戲體驗」無關的功能,甚至連螢幕錄影的功能都沒有。
喔對了,連 Android 10 都發表了 (還未正式推送更新),臺版的 V40 ThinQ 直到截稿前都仍然是 Android 8.1.0 版本,這樣的系統更新速度比 HTC 還慢,外媒甚至還「酸」了一下 LG 一年多前宣布成立的「軟體升級中心 (Software Update Center)」到現在升級的手機數量還屈指可數。對於會在意手機是否能在第一時間升級到最新版本的使用者,V40 ThinQ 肯定不適合你。
▲ 臺版 V40 ThinQ 目前的系統版本仍為 Android 8.1.0,甚至連安全性修補程式都停留在半年前。
▲ V40 ThinQ 出廠首次開機有 107GB 的儲存空間可用。
另外,V40 ThinQ 仍然提供了背面指紋辨識,有趣的是它的辨識速度很快、解鎖速度卻很慢,也就是說如果在 V40 ThinQ 和 ZenFone 5 都是待機的狀況下進行指紋辨識,後者會比較快解鎖手機;但如果是打開螢幕的情況下,兩者的速度就差不多,希望這點之後可以透過軟體更新來調整。
▲ V40 ThinQ 內建一個稱為「Floating Bar」的功能,它會常駐在螢幕邊緣,並且使用者可以自訂它的功能,像是快速開啟 Apps (至多四個)、螢幕擷取功能、音樂播放器…等等,不過我自己是覺得使用場景不夠大,提供的大部分功能也太過簡單。
▲ 在使用 V40 ThinQ 的過程中,我也遇到若干系統 Bug,比如從遊戲畫面回到桌面時,螢幕左上方居然出現了一大塊黑條;將螢幕亮度拉到最高時,系統跳出的警告視窗居然寫著「降低螢幕亮度可以說明預防眼睛疲勞並節省電池 (原文 “Lowering screen brightness can help prevent eye strain and save battery.” 實際上應翻為『降低螢幕亮度可以幫助預防眼睛疲勞並節省電量』)」,字詞的翻譯與文法不夠道地,居然將「help」翻譯為「說明」,LG 在這塊明顯不夠用心。
從 G6 開始,LG 手機的相機水準幾乎可以說是直線下滑,G7+ ThinQ 的相機之差令我詫異,那 V40 ThinQ 呢?我們先從規格說起,V40 ThinQ 最為人津津樂道的賣點大概就是前 + 後五鏡頭的配置,後鏡頭分別是 1200 萬畫素的主相機、f/1.5 光圈,用上的是 Sony 的 IMX363 感光元件;再來是 1600 萬畫素、f/1.9 光圈的 107 度超廣角相機;最後一顆則是 1200 萬畫素、f/2.4 光圈的 2 倍光學變焦相機,相機表現理應不差。
▲ V40 ThinQ 搭載三鏡頭,由左到右分別為「2 倍光學變焦鏡頭」、「超廣角鏡頭」與「主鏡頭」。
▲ V40 ThinQ 所有相機模式。
▲ V40 ThinQ 內建的「專業錄影」模式的設定介面,可以設定的選項非常多,功能相當強大。
然而實際上並非如此。還記得我在「Z+ 點評」提到 V40 ThinQ 就像「復仇者聯盟」少了「鋼鐵人」嗎?V40 ThinQ 各方各面表現其實都在水準之上,偏偏又是時下消費者相當在乎的相機在扯後腿,不過別誤會,V40 ThinQ 的相機表現絕對比 G7+ ThinQ 來得好,只是仍難以和競品匹敵。
另外,這次內建的「AI 相機」已經有顯著提升,不像之前的成像效果簡直慘不忍睹,不過依然需要使用者自行切換還是比較麻煩。日拍方面 (自動模式),V40 ThinQ 的成像發色偏向真實、對比度偏低、解析力還算不錯,但銳化力道依然過重、照片寬容度也普普通通,HDR 表現如今看來並不出色。
以下 V40 ThinQ 實拍照片除特別註記外,其餘皆為自動測光、自動 HDR、自動對焦的直出照片,點擊照片皆可查看原圖。
▲ 上圖為「自動模式」、下圖為「AI 模式」。開啟 AI 模式,並偵測到拍攝物為花卉後,照片對比度與飽和度都明顯略高於自動模式。
▲ 上圖為「自動模式」、下圖為「AI 模式」。開啟 AI 模式後,食物看起來更美味,不過這效果似乎有點過度強烈。
▲ V40 ThinQ 在背光場景下,物體邊緣容易出現紫邊,還有比較明顯的邊緣解析力下降問題,顯示其相機光學素質可能不夠好。
▲ 由於 V40 ThinQ 對照片的銳化相當明顯,在拍攝近物時會有種解析力非常好的感覺。
▲ V40 ThinQ 的 HDR 效果比較平淡自然,通常前景還是不會太亮,有時需要自己手動調整一下曝光。
▲ 上圖為 Apple iPhone XS 拍攝、下圖為 V40 ThinQ 拍攝。拿 V40 ThinQ 與目前市面上 HDR 效果頂尖的 iPhone XS 進行對比,可以輕易看出 V40 ThinQ 在高光抑制、白平衡還原與解析力都略輸 iPhone XS。
夜拍方面,雖然光圈達到了相當大的 f/1.5、感光元件單位像素面積也有 1.4 微米,但卻沒有使 V40 ThinQ 的夜拍表現一鳴驚人,還是比較中規中矩。在 ZETAIL 的標準低光源室內測試環境,V40 ThinQ 的成像在細節保留甚至不如採用相同感光元件、光圈僅有 f/1.7 的 ROG Phone 豐富 (難道 ASUS 的相機調校能力超越 LG 了?)。除了塗抹嚴重,V40 ThinQ 的成像亮度也偏暗,並有輕微暗角現象,不過它也有著更準確的色彩還原能力。
▲ 上圖為 ROG Phone 拍攝、中圖為 V40 ThinQ 拍攝 (自動模式)、下圖為 V40 ThinQ 拍攝 (超亮相機)。前兩者對比可以看出,儘管 ROG Phone 的相機硬體有著明顯劣勢,但照片亮度、細節保留都明顯好於 V40 ThinQ。V40 ThinQ 的「超亮相機」不像過去將四像素合一,這次仍然是 1200 萬畫素,不過可以看到雖然亮度整體有所提升,照片細節還是不夠豐富。
▲ V40 ThinQ 在有光的夜間場景下搭配 HDR 可以拍出不錯的照片,但對於強光的抑制稍差。
這次 V40 ThinQ 的對焦系統從 G7+ ThinQ 的鐳射對焦改為更常見的 PDAF 相位對焦,終於不會再出現之前的無限拉風箱情形 (下面有實際案例),不過對焦準確度與穩定度都還有待加強,有幾次就因為對焦點跑掉導致我錯失要拍的畫面。LG 現在似乎把精力從提升照片品質移到了增加拍攝模式,這次加入了「Story Shot (情境拍攝)」、「Triple Shot (三重拍攝)」與「Cine Shot (動態相片)」三種新模式。
▲ 上圖為 G7+ ThinQ 拍攝 (超亮相機)、下圖為 V40 ThinQ 拍攝 (超亮相機)。改採 PDAF 相位對焦後,在低光源環境反而比鐳射對焦更精準,這點有違常理。另外,還可以發現 V40 ThinQ 的「超亮相機」模式相較 G7+ ThinQ 有很大進步,包括降噪、白平衡…等。
LG V40 ThinQ 超廣角對比
▲ 上圖為一般視角、下圖為超廣角。可以看到雖然 V40 ThinQ 的超廣角鏡頭僅有 107 度,比 G5 的 135 度、G6 的 125 度都要窄很多,但仍有很強的視覺張力。
▲ 上圖為一般視角、中圖為超廣角、下圖為超廣角 + 點測光。如同我上面說的,由於 V40 ThinQ 的 HDR 效果不夠明顯,所以有時在拍攝景物時需要調整曝光後再按下快門,才能得到比較令人滿意的成像。
▲ 上圖為一般視角、下圖為超廣角。不過使用超廣角鏡頭拍照時也要注意,若是在光線條件比較不好的環境拍照,成像效果並不好。
首先是 Story Shot,可以將正在拍攝的人像與自己選擇的一張相片進行結合,這項功能只能在自拍時使用,算不上是新功能,幾年前 HTC 就玩過了,LG 也沒有在此之上提供更新穎的玩法,但人像與背景的分離能力還算不錯。
▲ V40 ThinQ 這次在自拍加入了「3D 燈光效果」,就類似於 iPhone 上的「人像光線」功能,不過效果還有待加強。
Triple Shot 的實用程度稍微比 Story Shot 高,顧名思義就是按一次快門就分別用手機背面的三顆鏡頭拍攝照片,在你想要同時以多視角記錄眼前場景時很方便,只不過在此模式下沒辦法開啟 HDR 與 AI 場景偵測,感覺功能只做一半,而官方宣傳的「三重預覽」功能至今也未見蹤影。
▲ Triple Shot 的簡介。
▲ 上面三張照片就是透過 Triple Shot 模式拍攝的,從照片中的車輛位置大約可以判斷超廣角鏡頭與主鏡頭幾乎是同時拍照,而 2 倍光學變焦鏡頭則晚了一點。
最後是 Cine Shot,這算是三個新模式最好玩、可發揮空間最大的,這可以讓你在拍攝完照片後選擇照片的哪部分是靜止的、哪部分是動態的,藉此創造出一種對比的效果,當然前提是你在拍攝當下要想得到這個功能的存在。總而言之,V40 ThinQ 這次加入的三種拍攝模式其實都很難命中消費者的痛點,我想腳踏實地提升照片品質才應該是 LG 的第一要務。
▲ Cine Shot 的簡介。
另外,V40 ThinQ 在肖像模式會強制使用者使用主鏡頭進行拍攝,卻擺著焦段更適合作為「人像鏡」的 2 倍光學變焦鏡頭不用 (況且還叫做「肖像」模式,而非「景深」模式),有自廢武功之嫌,設計理念令人匪夷所思。
更多 LG V40 ThinQ 實拍照片
對於一款 6.4 吋螢幕 2K+ 解析度螢幕的手機而言,3,300mAh 的電量貌似小了點,不過它的續航表現卻出乎我意料之外的好,根據我透過 PCMark 內的「工作 2.0 電池使用壽命」測試,V40 ThinQ 拿下了 10 小時的成績 (測試時螢幕解析度調為 FHD+),比採用相同處理器、螢幕更小、電量相同的 ZenFone 5Z,以及採用超頻版 S845 處理器、螢幕更小、電量更大的 ROG Phone 表現都還好,就算是中、高度使用一天應該也很穩妥。
▲ 透過 PCMark 的「工作 2.0 電池使用壽命」測試,測得 V40 ThinQ 的續航表現為 10 小時整。
充電方面,V40 ThinQ 同時支援 QC3.0 與 USB-PD 快充,根據我的測試,V40 ThinQ 從 3% 透過原廠配件充電至 100% 共費時 1 小時 46 分鐘,作為對比,電量 4,000mAh 的 ROG Phone 僅花 1 小時 33 分鐘就充飽 (一樣從 3% 充至 100%),算不上快。
▲ 我將 V40 ThinQ 從 3% 充電至 100% 的電量紀錄。
V40 ThinQ 身為 LG 去年推出的第四款旗艦手機,它的整體表現確實已經比前幾款要成熟不少,然而相比幾年前,LG 如今仍顯得力不從心也亂了陣腳,過去數年累積下來的軟硬結合的軟實力沒有理由一夕之間就消失殆盡。其實當曾經的優勢變為劣勢,LG 該做的不只是堆規格,而是少出點旗艦,多用點心。
責任編輯:胡思玄
2 則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