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ZETAIL X 周邊產品 Catalyst 「夏日特企」:Catalyst Case 防水防塵耐衝擊 iPhone 7 保護殼 勇闖馬拉灣!
CatalystZETAIL X周邊產品

「夏日特企」:Catalyst Case 防水防塵耐衝擊 iPhone 7 保護殼 勇闖馬拉灣!

219
「夏日特企」:Catalyst Case 防水防塵耐衝擊 iPhone 7 保護殼 勇闖馬拉灣!

Z+點評:Catalyst Case 這 Blueridge / Sunset 限量色看起來好有夏天清爽的感覺啊!

IMG_4376


關於 ZETAIL「夏日特企」

ZETAIL 分類出消費者常在夏日進行的三種活動:「旅行」、「娛樂」、「運動」,並在七、八月精選數款符合這三個方向的產品進行開箱體驗,讓消費者能更好過夏天。

關於 ZETAIL「體驗」文章

ZETAIL 將「體驗」文章分為三種類型。「開箱體驗」,在這個形式下,我們提供了較純粹的產品體驗,沒有太多餘的文章設計,直接寫上產品某方面的優缺點,從某種層面來說,它很像評測,但篇幅更短。

「X天使用日記」,我們藉由數天的時間體驗一款產品(最多七天),以「生活化」為訴求,從每天的早上到晚上記錄使用該款產品的實際感受,旨在提供我們或讀者自己在使用該產品時,可能會發現的功能、優秀設計、問題…等等。正因為這充滿了不確定性的數天,增添了本類型文章的趣味。

「一日 100% 體驗」,此形式介於「開箱體驗」和「七天使用日記」之間,文章內容通常較「開箱體驗」多、體驗時間較「七天使用日記」短。希望能夠在一天之內體驗完產品的內內外外,並且將產品的各個方面以「%(百分比)」表示,數字越大則代表我們認為該項目對於該類產品愈為重要,而全部項目的數字總合為 100%,象徵是由這些項目組合成該款產品的,整體類型新穎特殊。


馬上看影片:
「Catalyst Case 防水防塵耐衝擊 iPhone 7 四防保護殼 勇闖馬拉灣 – Highlight」!

▲ 影片終於上線!本片所有畫面皆由裝上 Catalyst Case 的 iPhone 7、iPhone SE 或 HTC RE 進行拍攝。


本文目錄:

1. 前言
2. 開箱
3. 外觀
4. Catalyst Case 規格、實際使用
5. Catalyst Case 勇闖馬拉灣 實測 
6. 尾聲


前言

「夏天」和「水」雖是兩個意思完全不同的詞,不過卻常常被聯想在一起,當講到「夏天」,很多人就會直覺地想到「玩水」。隨著防水防塵手機普及,自然有越來越多使用者把手機帶去玩水,記錄每一個精彩瞬間,然而看到「某某防水手機進水」這類消息的頻率卻也日益增高,因為很多使用者只知道自己的手機「原本」有防水,並不知道手機的防水功能可能隨時間而衰退,而且由於每個人使用手機的習慣不同,這個時間是難以估算的。

若你希望在保留手機防水防塵功能的同時,又能同時正常使用手機原先所有的功能,這時防水手機殼就是最好的選擇啦!且防水手機殼的「有效日期」通常會比手機自帶的防水功能來得長,因為防水手機殼是透過膠條或橡膠圈把手機完全密封讓水無法滲入,而裡面的膠條或橡膠圈一般都不會直接接觸外界,能夠確保防水功能可以長時間、重複使用。

今天要開箱的是不只能防水,還可以防塵、防摔、防雪的 Catalyst Case,去年「夏日特企」我就介紹過他們的 Apple iPhone SE 四防手機殼,不過這次 ZETAIL 不僅是要開箱體驗在防護方面全新升級的「Catalyst Case for iPhone 7」Blueridge / Sunset 夏日限量四防手機殼,我們還要實際到麗寶馬拉灣 (這不是廣告XD) 測試它的防水表現究竟如何!Let’s Go Check It Out!


開箱

IMG_5567

▲ Catalyst Case for iPhone 7 Blueridge / Sunset 的盒裝比較特殊,正面並沒有任何彩色圖案,看上去十分簡單。

IMG_5568

▲ 盒裝頂部標明這是「LIMITED EDITION COLOR」,表示 Blueridge / Sunset 顏色是限量的版本。

IMG_5570

▲ 盒裝正面下方標示了三個 Catalyst Case 的特色以及防護功能,分別是防水、360 度完整包覆以及防摔。

IMG_5571

▲ 側面仍然不忘介紹 Catalyst自己的 Facebook 粉絲專頁、Twitter 以及 Instagram,同時你也可以在以上社交平台發表與 Catalyst Case 相關的文時一起 Hashtag「#CatalystCase」,官方人員或許也會看到。

IMG_5575

▲ 在 Catalyst Case 盒裝內隨附了一條腕帶 (Wrist Lanyard),無須再特別去買;而 Catalyst Case 的充電插槽大小也夠大,基本上市面上標準的 MFi 充電傳輸線都能正常使用。

IMG_5578

▲ 另一邊盒裝側面有 Catalyst Case 的側面輪廓。

IMG_5580

▲ 背面上方寫著 Catalyst Case 的特色功能。

IMG_5583

▲ 下方則是 Catalyst Case 所通過的防摔、防水防護評級。

IMG_5589

IMG_5592

▲ 盒裝內所有的內容物包括 Catalyst Case、腕帶以及多國語言快速上手指南。


外觀

清爽亮系配色的東西一直都很能「catch my eye」,尤其是在這種炎夏,Blueridge / Sunset 的 Catalyst Case 實在很討人喜歡。有趣的是,這個配色今年六月才首度在 CES Asia 亮相,而且還是 Catalyst 針對中國大陸和臺灣消費者所特別推出的限量款式。Blue Ridge 是美國維吉尼亞一帶的山,之所以名字有 Blue 是因為在一定距離看這座山會呈現帶藍色的景觀,而 Sunset (日落) 是橘色的嘛,藍 + 橘就變成 Catalyst Case 現在「Blueridge / Sunset」的配色啦!

IMG_3073

▲ 應該是日落時分的 Blue Ridge Mountain。(圖片來源 / 翻攝自網路)

因為 Catalyst Case Blueridge / Sunset 的藍色和橘色都比較亮,所以看起來塑膠感有點重,手機殼作工不算太精緻,且藍色邊框上有顯而易見的分模線,整體品質感覺比之前的 Catalyst Case for iPhone SE 來得稍差。即便 Catalyst Case for iPhone 7 的作工難以令我完全滿意,不過得益於這次邊框部分改採聚碳酸酯作為材質,摸起來相當舒服與滑順 (有點擔心長久使用會不會老化),也沒有過於嚴重、明顯的割手感,握感不差。

外觀還可以看出有些設計已經成為 Catalyst 的「傳統」了,例如全透明的前後面板,不少它牌的同類產品都會將手機的正面或背面遮住,如果有特殊功能還可以理解,但有些就只是一片純色的背蓋,沒有什麼卯用,其實現在越來越多消費者會傾向選擇能夠直接看到手機機身這類設計簡單又自然的保護殼,Catalyst 這一步走的很正確。整體而言,Catalyst Case for iPhone 7 的作工與品質雖有些小缺憾,但對於整個外觀我仍然給予好評 (這個配色就加很多分了XD)。

DSC04048

▲ Catalyst Case 全新的 Blueridge / Sunset 配色看上去相當有夏日的感覺,藍色邊框部分採用的是聚碳酸酯材質,拿起來滑順舒適,背面全透明的背蓋也讓 Catalyst Case 外觀更加清爽。

IMG_5645

▲ Catalyst Case 底部有吊飾孔,可以掛上內附的腕帶或 Catalyst 自家的 Floating Lanyard (影片內可看到)。

Catalyst Case for iPhone 7 v.s. Catalyst Case for iPhone SE

IMG_5654

▲ 兩者的設計一模一樣,都是全透明設計,螢幕在水下也能看得清楚。

IMG_5659

▲ 裝上 Catalyst Case 後,手機原先的功能都不會有任何影響,包括螢幕觸控、TouchID  指紋辨識、充電、喇叭…等等,皆可正常使用。

IMG_5662

▲ 兩者皆採用了透明背蓋。


Catalyst Case 規格、實際使用

Catalyst Case 之所以稱作「四防保護殼」就是因為它可以「防水、防塵、防摔、防雪」,不過防雪能力目前還沒有什麼統一的標準可以衡量,且臺灣也不常下雪,這邊我就只講前三項。Catalyst Case for iPhone 7 通過了美軍「MIL-STD 810G」的防撞、防摔標準,這表示裝著保護殼的手機即使從 2 公尺 (6.6ft) 處自然落下通常也還能正常使用,但這算是一個挺普遍的標準,多數強調防摔、防撞的競品都能有同樣水準,Catalyst Case 真正厲害的其實還是在防水。

目前國際防水防塵評級的最高標準是 IP68,也就是說裝置可以長時間浸泡在超過 1 公尺的水下理應不會導致損壞,然而之前我就提到過,iPhone SE 的四防保護殼可以做到水下 5 公尺 (16.4ft) 防水,這已經超過 IP68 最低門檻不少了,但 Catalyst 似乎沒打算就此打住,這次 iPhone 7 系列的 Catalyst Case 居然做到了 10 公尺 (33ft) 完全防水!假設以一樓 3 公尺計算,相當於你裝上 Catalyst Case 後可以帶著手機潛入 3 層樓左右的深度不會有任何問題,實在是很瘋狂的數字啊!

不過我當然不建議你真的去測試 Catalyst Case 的能耐在哪,我只想說以它如此強悍的防水、防塵、防摔能力,你在日常生活中帶著 Catalyst Case 去泡澡、玩水、沖水應該都只能說是牛刀小試,很難對它構成太大威脅,就放心使用吧!作為一個四防手機殼,手機當然是被完全包覆在裡面,而 Catalyst Case 用上了軟性、質感偏向霧面的塑膠面板,透光度、密合性雖然難達到完美,但是抗刮性與抗摔性也都更上一層樓。經過我連續、高頻率使用數天後,上面幾乎沒有出現可見刮痕,耐用性令人放心。

IMG_5610

▲ 只要下面提到的初次使用工作做好,帶著 Catalyst Case 下水基本無須擔心手機進水。

由於 Catalyst Case for iPhone 7 實在很厚,偶爾也造成使用上有些不便,像是按鍵太過難按、按鍵回饋不明顯,按下去很難感覺到自己究竟有沒有按到,國外許多媒體和部落客都一致提到了這一點,期待 Catalyst 未來可以針對這點進行改善。而 Catalyst 擁有專利的「Rotating Crown (靜音旋鈕)」當然也能在 Catalyst Case for iPhone 7 上用到,很多手機保護殼 (尤其是增厚的防摔、防水保護殼) 裝上後都會導致 iPhone 的靜音撥鍵很難使用,而 Catalyst 就透過類似 Apple Watch 上 Digital Crown 的一個旋鈕改善了這個問題,只要往順時鐘或逆時鐘方向旋轉就可以切換鈴聲與靜音模式,非常貼心與人性化。

IMG_5640

▲ 上方圓形的是 Catalyst Case 用來切換鈴聲模式的旋鈕,下方的音量鍵則有點難按。

最後一點是很多人關心的「裝上 Catalyst Case 後會不會影響喇叭聲音?」,關於這點,Catalyst 表示他們用上了「True Sound Acoustics」技術,能夠讓在 50Hz ~ 20KHz 之間的聲音清楚呈現,無論是接聽電話、聽音樂或看影片。而依我看來,裝上 Catalyst Case 後對喇叭的影響確實沒我想像的大,iPhone 7 的音量依舊不小,表現算是在可接受的範圍內。Catalyst Case 有著可圈可點的整體使用體驗,長時間使用也不太會給人過於笨重、難用的形象。

初次使用 Catalyst Case

第一步:將衛生紙 (或其他可分辨乾溼的物品皆可) 放入空的 Catalyst Case

IMG_5594

▲ 衛生紙不需要太大,像上圖的大小就夠了。

第二步:放入衛生紙後,將 Catalyst Case 維持泡在靜止水中,計時三十分鐘。

IMG_5597

▲ 通常只需要計時三十分鐘即可,建議時間不要太短。

第三步:三十分鐘過後,將 Catalyst Case 從水中拿出,將外殼擦乾,並打開背蓋。

IMG_5599

▲ 背蓋可以用硬幣轉開。

第四步:確認 Catalyst Case 沒有進水。

IMG_5600

▲ 殼內的衛生紙或其他物品若仍然保持乾燥表示你的 Catalyst Case 可以正常防水 (若是橘色膠條上有水珠屬正常現象),如果你的保護殼會進水,請再重複上面所有動作一次確認不是自己的疏失,再向 Catalyst 原廠反應。

第五步:若防水功能正常,可將手機放入,放入前需先將手機螢幕、機身擦拭乾淨。

IMG_5603

▲ 請盡可能確保手機螢幕上沒有油汙以及灰塵,並將原先貼上的保護貼拆下,以免影響日後手機操作使用以及防水能力。

第六步:擦拭乾淨後再將手機放入。

IMG_5604

IMG_5605

▲ 放入後蓋上背蓋,記得要將背蓋完全壓緊,就可以帶手機下水啦!

Catalyst Case 使用情境照片

IMG_5653

IMG_5633

IMG_5635

IMG_3972_20170821130838

IMG_3962


Catalyst Case 勇闖馬拉灣 實測


尾聲

看完 ZETAIL 的「Catalyst Case 防水防塵耐衝擊 iPhone 7 保護殼 勇闖馬拉灣 – Highlight」影片後,相信它的防水能力是能夠被信賴的,綜觀 Catalyst Case 的表現其實是非常不錯的,雖然在外觀與實際使用部分都多少有些瑕疵,不過並不影響 Catalyst Case 最主要的「防護能力」。假設你喜歡玩水、又喜歡記錄生活 (然後又常常摔手機XD),我想 Catalyst Case 會是你不可多得、耐操耐用的好選擇。

https://flic.kr/p/WRmmkg

本文作者
胡思玄

ZETAIL 創辦人、總編輯。 喜歡研究科技產品、技術與市場,對於科技產品有獨到見解。曾經歷過消費者購機時的猶豫,所以打造了消費者導向的科技媒體 - ZETAIL。我們將會持續替大家帶來高品質的文章,謝謝您們的支持,我們將持續進步!



版權聲明©️

DMCA



在社群媒體關注 ZETAIL

探索更多來自 ZETAIL 科技心感動 的內容

立即訂閱即可持續閱讀,還能取得所有封存文章。

繼續閱讀

%d